第8頁(第1/3 頁)
這種生命意識的淺近境界就是追求長生不死。他開始迷戀養生之道。
顯然,當你死了就甚麼也不是了。所以最基本的問題是如何長生久視。
當時,南方流行的是融合了全真,清微,淨明三派的正一道。從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他們推崇全真南北二宗的內丹之傳,以性命雙修為教法之本,以心性為三教共同之源,運用宋儒的太極之說解釋心性,並糅和了禪宗的心性論。他們的練丹法也體現著三教合流的特色,以&ldo;自性法身&rdo;為本,以&ldo;攝情歸性&rdo;&ldo;攝性還元&rdo;為進修之要,以&ldo;粉碎虛空&rdo;為最高境界。因為,他的學生對他這方面的事情幾乎是諱莫如深,我們對他到底學了哪門哪宗不得而知,但估計應該是上述正一道,因為其基本理路與陽明的個性教養相契,也與他後來的風度相合。有的記載說陽明一生都在練內丹。他若修的不是正一道,也是全真內丹心性學一路,或內修南宗一脈,更關鍵的是這幾路都差不多,更何況三教合流是明代的大背景。
不過,他反正也是初學,無關緊要。他這此回來是完大婚的。關於這次婚姻,記載無多。根據古人的慣例,象王家這樣的,若本地聯姻,多半是親族在衍化,七大姑八大姨地連環套著滾動發展。若是與外地人聯姻,多半是同僚,同學,同年等等關係在起連綴反應。陽明的岳父諸介庵正是餘姚人,現官江西布政司參議,與王華是&ldo;金石相契&rdo;的至交。在陽明還是個嬉笑無方的小孩時,諸介庵在吏部,主會試那一年,到王家串門,非常賞識活潑的小陽明,慨然允諾將女兒許配給他。到了今年,他已十七歲,可以完婚了,他為了報答岳父的知遇之情以及這十來年不時的關懷,更為了示尊重和隆重,遂決定不遠千里,&ldo;親自&rdo;到南昌去迎娶夫人諸氏。
然而,新婚合巹之日,他卻閒行入一個叫&ldo;鐵柱宮&rdo;的道觀,見一道士趺坐一榻,遂即問訊,那個道士原來懂養生之術,陽明遂有千里遇名師之感,坐下來傾聽,繼之,相與問答。陽明憑著&ldo;體悟&rdo;,道士憑著學問,兩人談鋒均健,甚為相得。不知東方之既黑。陽明居然忘了他的洞房花燭夜。陽明的率性,一旦傾心遂物我兩忘的特性,於此油然可見。也可看出當時他對養生之道迷醉到甚麼程度。然而這太出格了。他又與道士談到東方之既白。直到岳父派遣人員到處找他,從鐵柱宮把他&ldo;捉拿歸案&rdo;。《圍城》中的董斜川說王陽明怕老婆不知有何根據,看陽明對男女之事如此淡漠,當不至於受制於內幃。也許發韌之初,他犯了這個&ldo;原錯&rdo;遂終生在夫人面前抬不起頭來?那也只能說明他是人道主義,不搞什麼大男子主義。這,也許就是哲學家多被人譏為懼內的原因。
3眼見真儒
他現在既相信像于謙那樣的功名才能流芳百世,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慾望,從而熱心兵事,然而不過是俠客夢想。又想長生不死,從而迷戀道教,然而也不過是練一些導引氣功而已。更想著他的&ldo;第一等事&rdo;,想成為聖賢。此時他還不能很好的融合這三角關係,只是忽而以此為主忽而以彼為主。但已可看出其心理結構是多元共生立體式的,這塊&ldo;整合板&rdo;已安裝了兵道兩路的線頭。而不是拘拘小儒那種單線條的。這也決定了他不可能終老林下或書齋。
這樣,十八歲這年他與當時的名儒婁諒(一齋,1422--1491)的會面就成了重要&ldo;事件&rdo;。他領著夫人回餘姚,坐船過廣信「今上饒」,他特意下船專程去拜訪了婁諒。婁諒是明初著名理學家吳與弼的學生,吳是以朱學為正宗的,也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