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3 頁)
【解析】什麼是仁?仁,就是要揚長避短,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去幫助別人。以上的兩個人都保護不好自己,怎麼能說是仁?這是孔子的看法,是他後期的看法,早期恐怕不是這樣的。孔子這樣對子張說,其實也是提醒子張,今後無論是當官還是做人,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別傻乎乎的只想到對得起別人,卻對不起自己。
其實,孔子自己在這一點上做得就不好,因此才沒有能夠在魯國大司寇的位置上坐下去。也正是因為有了教訓,才體會特別深,時時提醒自己的學生。
這句話跟1915&ldo;子游曰:&l;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r;&rdo;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現實解說】與忠誠和清高相比,仁更重要。與幫助別人相比,保護好自己是第一位的。連自己都保不住,怎麼幫助別人?連自己都吃不飽,怎麼救濟別人?如果連自己孩子都吃不飽,卻去救濟別人,那不是品德高尚,那是變態。
119(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ldo;不踐跡,亦不入於室。&rdo;
【譯文】子張問與人相處的辦法,孔子說:&ldo;不要糾纏往事,也不要刨根問底打聽別人的隱私。&rdo;
【解析】對於這段話,此前的解釋有兩種,而且兩種的解釋恰好相反。第一種是: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說:&ldo;如果不沿著前人的腳印走,其學問和修養就不到家。&rdo;第二種是: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說:&ldo;不循舊跡,有所創造,但是還沒有入於聖人之室。&rdo;
這兩種解釋都是錯誤的,牽強含糊,文理不清,邏輯混亂,連望文生義的水平都達不到。
善人之道,善是動詞,善人是與人交善的意思,也就是與人和善相處的意思。子張這人死腦筋,固執鑽牛角尖,愛抓小辮子,總是盯住別人的缺點不放,因此與人相處不是太好,大家對他敬而遠之。子張有些困惑,來問這個問題。不踐跡,就是不要抓住過去的事情不放;不入於室,就是不該自己知道的就不要去刨根問底,就像不要去別人的臥室一樣。
過去,由於把&ldo;登堂入室&rdo;錯解為形容學問,因此這裡的&ldo;入於室&rdo;也就被想當然地以為是在說學問。這,就是以訛傳訛的壞處。一開始錯了,後面的都跟著錯。
其實,學生們問問題都是有目的的,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被記錄下來。孔子的回答都是針對學生的不足,而不是泛泛而談。因此,當一句話不容易弄懂的時候,就要從對話的背景以及人物的性格方面去分析。
【現實解說】孔子在交友方面對學生的教導也很有啟發,前面說過交友要交人的長處,現在又說與人相處要保持距離。如果能做到這兩點,一個人是可以交到不少的好朋友的。
1110(126)★★
子張問明。子曰:&ldo;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rdo;
【譯文】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察的。孔子說:&ldo;像水潤物那樣慢慢浸透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猛烈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察的了。像水潤物那樣慢慢浸透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猛烈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rdo;
【解析】整部《論語》,問明的也就是子張同學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因為子張跟大家的關係都處不好,總覺得這個有這個問題,那個有那個問題,可是事實上大家都沒有什麼問題。所以子張很困惑,很苦惱,不知道怎樣才能真正瞭解同學。於是,來問孔子。
孔子的意思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