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1/3 頁)
1943年1月,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羅斯福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德、日無條件投降的主張。
1943年5月,走投無路的25萬德意軍隊在突尼西亞向美英盟軍投降,北非戰事結束。
同年7月10日,美英軍隊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義大利歷經幾個戰場的失敗,主力部隊喪失殆盡,國內經濟崩潰,民眾反戰情緒日益高漲。7月24日,法西斯最高委員會開會透過決議要求恢復憲制,由國王執掌軍隊指揮權。翌日,國王召見首相墨索里尼,命令其辭職。不久,憲兵監禁了墨索里尼。9月3日,義大利政府同美英簽訂無條件投降的停戰協定。10月13日,義大利正式退出法西斯集團並宣佈對德作戰,法西斯集團正式開始瓦解。
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順利發展,為了協調作戰行動並商討戰後事宜,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和蔣介石舉行第一次開羅會議,並於12月1日發表了《開羅宣言》。宣言指出:&ldo;三國之宗旨,在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於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決定在合適時間,使朝鮮自由獨立&rdo;。三國宣告&ldo;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rdo;。羅斯福還在會上答應讓中國成為&ldo;四強之一&rdo;,使中國獲得&ldo;大國地位&rdo;。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舉行德黑蘭會議並發表了《德黑蘭宣言》,表示&ldo;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戰後和平時期,都將共同協作;力求所有大小國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著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壓制的真忱&rdo;。1943年12月4日至6日,羅斯福和邱吉爾再次在開羅會晤,決定1944年實施在法國登陸,向德國進攻的政策。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軍隊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蘇聯一再要求的歐洲第二戰場。
1.40年代,亞細亞(4)
為了儘快結束戰爭,規劃戰後世界秩序,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克里米亞舉行了雅爾達會議。會議在討論對日作戰問題時,據美國聯合參謀部當時的估計,美軍需要付出100萬人員傷亡和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打敗日本,因此,羅斯福希望滿足蘇聯在遠東的部分要求,以換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三國共同簽署的《關於日本的協定》規定:&ldo;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2個月或3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rdo;其條件是:(1)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2)大連商港國際化並保證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由蘇中合辦公司共同經營,須保證蘇聯的優越權利和中國對滿洲的全部主權;千島群島交給蘇聯。1945年8月14日,蔣介石政府根據美國政府的要求,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基本上接受了上述條件。
面對蘇美英盟軍的強大攻勢,德軍節節敗退。1945年4月,羅斯福病逝後,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這時,德國的崩潰指日可待,日本也敗局已定。隨著共同的敵人行將被消滅,反法西斯同盟主要盟國開始對本國在戰後的國家利益和對外戰略給予更多的考慮。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美、英之間並不牢固的聯盟開始出現裂痕。
杜魯門總統認識到,蘇聯是其稱霸的障礙而不是合作的物件,遂一改羅斯福生前與蘇聯協調和合作的做法,開始對蘇採取冷淡和強硬的態度。在這種背景下,美國遠東戰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