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2 頁)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批准了軍方制訂的&ldo;帝國國策施行要點&rdo;,規定軍隊在10月下旬完成戰爭準備。8~9月,日軍大本營擬訂了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計劃,企圖在開戰後5個月內構成一個以日本本土為中心,包括中國、東南亞資源地區、西太平洋戰略地區的&ldo;大東亞國防圈&rdo;,從而達到經濟上自給自足、軍事上持久作戰的有利態勢。
在開戰日益逼近的當口,近衛文害怕承擔向美、英開戰的責任,於是,辭去首相職務。10月18日,人稱&ldo;剃刀將軍&rdo;的東條英機組閣,大大加快了太平洋戰爭步伐。11月5日,御前會議透過了&ldo;帝國國策實施要點&rdo;,決定對美、英、荷發起進攻,進攻日期大致確定在12月初。會議還制訂了對美談判的最後方案《甲案》和《乙案》。《甲案》主要內容是:日軍有條件地從中國華南地區撤軍,但至少25年內不會從中國華北、內蒙古以及海南島撤軍;日本堅持履行三國同盟條約。《乙案》作為替代方案,只允諾不在西南太平洋地區實行武力擴張。
1941年11月7日,日本大使向美國遞交甲案。由於日美雙方的條件相距太遠,當月14日,美國國務卿赫爾正式拒絕甲案。6天後,日本遞交乙案,同樣遭美國拒絕。但談判仍舊繼續進行。直到11月26日,延續近一年的日美談判徹底破裂。
1941年12月7日凌晨6時,日本未經宣戰,偷襲美軍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珍珠港美軍因麻痺大意,反擊無力,遭受巨大損失。日軍偷襲成功,大大改變了太平洋日美海軍的實力對比,為日本南進奪取戰略要地解除了海空威脅。
日本在襲擊珍珠港後1小時,才正式向美、英宣戰。同日,美、英對日宣戰。隨後,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哥斯大黎加等近20個國家相繼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
1.40年代,亞細亞(3)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還出動了5路陸軍,向東南亞各國和西南太平洋各島嶼發動進攻。英國的2艘戰列艦‐‐‐&ldo;威爾斯親王號&rdo;和&ldo;卻敵號&rdo;‐‐‐在同日本爭奪新加坡時被擊沉,英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遭受重大打擊。美國在菲律賓失守後將遠東陸軍司令部撤至澳大利亞。至1942年6月,日軍佔領了包括菲律賓、印尼、馬來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廣大區域。
1942年1月18日,德、日、意又簽訂&ldo;軍事協定&rdo;,規定了各自的作戰區域和軍事任務。協定規定:日本的作戰區域包括亞洲、東經70度以東直至美洲大陸西海岸的水域、澳大利亞、紐西蘭群島、印度尼西亞島嶼和其他島嶼;軍事任務是摧毀英、美、荷在&ldo;大東亞&rdo;的重要基地並佔領三國的領地。德、意兩國的作戰區域包括東經70度以西直至美洲大陸東岸的水域以及同一經度內的歐洲和蘇聯領土、非洲、中近東;軍事任務是肅清中東、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英美主要基地、武裝部隊和商船隊。三國在印度洋作戰可超出區域的界限。
面對德、意、日法西斯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面對危及民族生存的威脅,蘇聯與美國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攜起手來共同對敵,並聯合了其他一些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一同抗擊法西斯侵略。就連一貫仇視蘇聯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公開宣告支援蘇聯。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加、澳、印等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告:(1)每一政府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以對抗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