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2 頁)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不僅加深了各國的社會矛盾,而且引起了世界局勢的變化。在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影響下,德、日相繼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歐、亞戰爭策源地,不斷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導致了整個亞細亞局勢長時間的動盪不安。
為了擺脫外交孤立狀態、共同對外侵略擴張,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在柏林簽署《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從而形成了&ldo;柏林-羅馬-東京軸心&rdo;。德、日、意三個法西斯國家實現初步聯合後,進一步相互支援,加緊勾結,國際局勢更加緊張,整個亞細亞隨即被捲入戰爭的深淵。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半壁河山淪陷在日軍的鐵蹄之下。但在中國軍民的頑強抗擊下,日本&ldo;三個月滅亡中國&rdo;的神話徹底破產。日本不得不為進一步擴大侵略尋找出路,它一方面向中國海南島和東南亞一帶推進,加緊向美、英、法等國的勢力範圍滲透;另一方面則開始作&ldo;北進&rdo;的試探。1936~1938年,侵華日軍對蘇聯進行了230餘次武裝挑釁。1938年7月29日,日軍在中、蘇、朝交界處的張鼓峰(哈桑湖)地區向蘇軍發動進攻,挑起大規模的武裝衝突。蘇軍進行猛烈的反擊。日軍被迫同意停止敵對行動,並於8月11日在莫斯科與蘇締結停戰協定。1939年5月11日,日軍和偽滿洲國軍隊又在諾門坎(哈勒欣河)地區向蘇軍發動進攻。日本關東軍主力則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東部集結,企圖伺機佔領海參崴、伯力等地。8月20日,蘇軍進行反攻,日軍大敗。9月15日,日、蘇在莫斯科再次締結停戰協定。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與波蘭有互助協定的英、法兩國對德宣戰。以後,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及其自治領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加拿大也先後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40年代,亞細亞(2)
戰爭初期,德軍以&ldo;閃擊戰&rdo;相繼佔領波蘭、北歐和西歐大片土地。德國橫掃歐洲大陸的軍事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日本的侵略勢力,他們希望進一步在亞洲擴大侵略,同德國共同瓜分世界。由於日本北進的試探受阻,而英、法在東南亞的防禦力量又十分薄弱,致使日本國內&ldo;南進派&rdo;佔了上風,他們叫嚷&ldo;不要誤了公共汽車&rdo;,主張抓住千載難逢的南進良機,攫取東南亞的自然資源,切斷英、法對中國的供給線,迫使中國政府投降。1940年7月27日,日本政府和大本營聯席會議透過《處理時局要綱》,確定了南進方針和加強同德、意勾結的路線。8月1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首次公開提出要在亞太地區建立一個處於其控制之下的&ldo;大東亞共榮圈&rdo;,範圍從朝鮮半島一直延伸至印尼。
為此,1940年6~7月,日本同泰國簽訂親善條約,取得在泰國修建軍用機場、倉庫和戰略公路的特權。9月23日,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對此,美國政府立即採取向日本施加壓力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給予中國5 000萬美元貸款和對華實施租借法,向中國提供武器、軍用物資、糧食和各種方便;正式宣告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對若干日本急需的軍用物資實行出口限制。美日矛盾急劇尖銳。但是,美國統治集團確立了&ldo;先歐後亞&rdo;的戰略方針,希望避免在亞太地區同日本發生衝突,而當時日本政府也需要爭取時間作外交和軍事準備。在共同的需要下,日美兩國自1940年冬天起進行了秘密談判。
◆ 點燃太平洋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