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2/3 頁)
要組成部分的對日政策,便圍繞著如何最大限度地排除蘇聯在遠東的影響開始發生變化。美國主管遠東事務的副國務卿格魯向杜魯門建議發布由美國保證&ldo;允許儲存日本天皇為國家元首&rdo;,以換取日本向美國投降的勸降文告,杜魯門譽之為&ldo;真知灼見&rdo;。5月29日,格魯讓日本作&ldo;軍事的無條件投降&rdo;而&ldo;不是作否定君主制的無條件投降&rdo;的意見在國防部會議上被陸軍部長、海軍部長採納。在美國看來,將&ldo;日本的無條件投降&rdo;更改為&ldo;日本武裝力量的無條件投降&rdo;,這樣既避免了對日本本土進行傷亡巨大的地面進攻,同時也就排除了蘇聯因參加這一進攻而分享對日勝利果實的可能。於是,美國為達到在蘇聯出兵前而使日本投降的目的,一方面加強對日本本土的海空轟炸,以戰迫降;另一方面透過各種渠道對日本進行勸降,並準備發表公開的對日勸降文告。
1945年4月30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畏罪自殺。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日本法西斯在遠東負隅頑抗的同時,也已開始醞釀媾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分享戰爭勝利果實,如何安排戰後格局,成為蘇、美、英共同關注的問題。
為了研究處置德國的問題,商討對日本作戰和解決歐洲其他問題,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後為新任首相艾德禮)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二次大戰期間第三次首腦會議。會議期間三國首腦討論並透過一項決議,即《波茨坦公告》。由於蘇聯當時尚未對日宣戰,此項公告以中、美、英三國政府名義,於7月26日正式發表。中國政府雖無代表參加討論,但在公告簽字發表前,美英兩國曾徵得了中國政府的同意。蘇聯對日宣戰後,也在公告上正式簽字。公告宣佈:盟國對日作戰將繼續到日本完全停止抵抗為止;日本軍隊必須立即無條件投降;實施《開羅宣言》的條件,把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全部歸還中國;日本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日本軍國主義必須剷除;日本戰犯交付審判;永遠消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礙;不許日本保有可用於重新武裝的軍事工業。《波茨坦公告》實際上是反法西斯同盟國對日本法西斯政府發出的一份敦促投降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