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第1/2 頁)
而最早是誰把他們三人並稱,我不清楚,但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的一段話卻極有名:&ldo;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於天才得李太白,於地才得杜子美,於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句句皆合聖教。&rdo;
李白自幼在蜀中長大,受道教影響極大,一派仙風道骨,更是唱出世人難以企及的&ldo;千秋逸調&rdo;,無論稱他是&ldo;天&rdo;才還是&ldo;天才&rdo;都絕不為過。王維則自幼受母親影響崇尚佛教,詩中透出佛家的禪趣,有一種空靈之美,而王維本人則極敦厚儒雅,他對世外桃源嚮往的隱逸情調又使後世文人產生極大的共鳴,因之,&ldo;人&rdo;才非他莫屬。那麼杜甫呢?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是《易經》中對坤卦最為精道的一句概括。而彖辭則說的更具體一些,彖曰:&ldo;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rdo;
《易經》語言古樸,含義又太深奧,一時也解不清,不過我們倒也不必細細解釋,因為重點就是那一句&ldo;厚德載物&rdo;。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也只有地的寬廣才會容下萬物,使萬物有一個資生的立身之所。杜甫的胸懷就如同大地一樣寬廣,他滿眼看到的都是天下的蒼生,因之,稱為&ldo;地才&rdo;確也恰如其分。
事實上其他詩人也都關注過蒼生,像李白等人,也都有為百姓鳴不平的時候,但和杜甫相比,還是有所不同的。儒家提倡&ldo;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rdo;。達時兼濟天下不難,問題是有很多為富不仁者,而獨善其身對於不得志的&ldo;窮&rdo;者來說,似乎也是天經地義。但杜甫即便是窮困潦倒,窮到吃飯吃不飽,困到茅屋頂上草亂跑,也仍然在想著&ldo;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rdo;迂腐嗎?可笑嗎?我想,沒有人可以笑得起來,因為心底會有一種酸酸的痛的感覺。
杜甫以儒者自居,腐儒、老儒、儒冠是他詩中常見的詞語。然而杜甫也許自己不知道,他這種&ldo;達亦兼濟天下,窮亦兼濟天下&rdo;的思想境界,竟比標準的儒家還要高尚,就好像考試有及格、優秀之分,杜甫超過了儒家所要達到的標準線,甚至可以說他比孔孟還要高尚。
因之,古時文人雖皆受儒家思想影響,但&ldo;三劍客&rdo;中,以杜甫為正統的儒者。
【格律與解悶】
我們畢竟還是說到了格律。
沒有辦法,如果不提精神,則失去了杜甫;如果不提格律,那杜甫又變得不完整了。
我們說到李白、王維時都提過,七律這種到唐朝才正式誕生的文體,事實上是在杜甫的手中發展起來的。盛唐詩人中,七律王維雖然只有二十多首,但已算首屈一指,而杜甫的七律或者再加上律詩,則可斗量。或許李白在格律面前,會大傷腦筋,因此形成了有李白特色的一些格律,但那&ldo;官方欽定&rdo;的格律對於杜甫來說,卻是越來越不像是約束。他已經不需要有人來約束,因為彷彿不經意間,他自然而成的詩句,卻又是天然的格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