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第1/3 頁)
不錯,杜甫的詩技巧極高,律詩堪稱一絕,即使放到整個文學史上,又有幾人能敵得過老杜?&ldo;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rdo;,這樣天然的雕琢又有幾人能辦到?
那麼,如果我們不去體味他的悲苦、他的感慨,只注重他的形式、他的格律,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就像我小的時候根本不明白它們的意思,也仍然能夠倒背如流。
然而,杜甫哭了。在幾千萬人的血淚之上又格外加進了一些悲傷,因為他並不只是想要讀詩的人去注重這些。如果只有格律,而精神空虛,又和六朝齊梁之風有何區別呢?
失卻了詩的精神,也就失卻了老杜,與沒有讀是一樣的‐‐這是對詩人的褻瀆。也許你會指責我用詞太過,然而,杜甫忍著心痛寫下的沾著淚的字字句句,豈能那樣輕浮地解讀?
大家都知道古時人們彈琴,要事先沐浴焚香,摒除雜念。那麼我建議,在讀杜甫的詩之前,雖然不必這麼隆重,但至少要嚴肅一些。杜甫的詩,尤其是詩史部分,在我看來是很神聖的篇章,需要用心體會,絕不可草草了事。這樣每次讀完之後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沉重,有時還伴以無聲的哭泣。有人說讀完魯迅先生的文章之後心裡很壓抑,其實那就是一種沉重。這兩人,一位是偉大的詩人,一位是偉大的文學家,都是用自己的筆抒寫著國人的沉重。不同的是,魯迅是在無情的諷刺中透露出一股強烈的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是一種難言的沉痛。而杜甫則以一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敏感的心,去感受著天下人的悲苦與辛酸,然後將它們化在了自己的筆下,在訴說中哀嘆,在感傷中落淚,這種感情又感染了讀者,與他一起為著蒼生而沉痛。是的,太沉重了,以至於我不敢多讀。
也許樂於歌唱的唐人也無法承受這種沉重,譬如同為蔬菜,人們可能更多的會選擇黃瓜,而捨棄苦瓜。這樣作比也許並不恰當,但無疑唐人在詩歌上的選擇是有很多的,他們的面前擺放著一大堆的珍品,所以發出獨特光芒的杜詩沒有特別引起唐人重視。在整個唐朝,杜甫的地位都不高,即使有元稹等人的極力鼓吹,也作用不大。至於說杜甫活著的時候就和李白齊名,更是一個善意的謊言。事實上,盛唐時期人們最看重的,一是&ldo;白也詩無敵&rdo;的李白,一是&ldo;天下文宗&rdo;王維,可憐的杜甫此時著實是一個&ldo;小字輩&rdo;。
這不公平。
雖然我喜極了王維,也為李白的瀟灑而傾倒,但我不滿於人們無視杜甫。
當然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外患甚重的宋人終於給了杜甫一個很高的地位。比如每每談到杜甫&ldo;詩聖&rdo;的由來,人們就會提起楊萬裡的一段話:&ldo;蘇、李之詩,子列子之御風也。杜、黃之詩,靈均之乘桂舟、駕玉車也。無待者,神於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聖於詩者歟?&rdo;只是,宋人大多推崇他入蜀之後的作品,特別是律詩‐‐也就是說,他們崇拜的更多是杜甫的詩律,而並不都是因憂患產生的共鳴。而&ldo;詩聖&rdo;稱謂的確切提出要到明朝,明初的陳獻章以及明末的王嗣爽,都曾這樣提出過。
可以說,後世人對杜甫&ldo;詩聖&rdo;的尊稱,著眼點就是放在道德上了,即儒家文化中的忠義仁愛、憂國憂民等。譬如郭沫若稱杜甫是&ldo;詩中聖哲&rdo;,也是取這樣的意思。
杜甫當得起&ldo;詩聖&rdo;的稱呼,更當得起這樣的尊敬。
【盛唐&ldo;三劍客&rdo;】
杜甫像
大家都知道有&ldo;唐代三大詩人&rdo;之稱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但卻少有人知道&ldo;盛唐三大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