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故道(第3/4 頁)
復神色如常,淡淡地說:“如今國家危難至此,區區一家之艱辛,何足掛懷。”
明朝後期舉人一般只能做個教喻之類的學官,或者縣丞、主薄之類的佐貳官,能當上縣令的不多,這樊士英能以舉人身份出仕京畿知縣,看來確有些本事和擔當。
“三河是小城,城裡難民不多,尚可勉力維持,這些糧食就請將軍先收下吧,若不夠,本官回城再想辦法籌措一些。”樊士英拱拱手說道。
楊銘也就不再客套,立即命人搬卸糧食。出來三天了,車載隨行的糧食也吃了一部分,空出來的車位補充三河縣提供的這些糧食正好。
辭過樊知縣,大軍繼續前行。這時久違三天的塘報也來了,楊銘騎著馬一邊走一邊看徐伯成遞過來的塘報。
第一張塘報是劉之綸報後金兵三千騎進駐遵化,劉之倫自己則是初九日率標營到薊州,等糧草到後謀攻遵化。
第二張也是劉之倫報後金軍進攻遵化以西數十里的石門,守將李芳揚率兵與後金軍交戰,炮箭齊發,白草頂鄉民王家棟等數千人在高處大聲吶喊給明軍助威,後金軍攻之不下而退去,事後劉之綸向薊州餉司借白銀一百兩獎賞這些鄉民。楊銘知道,劉之綸是文人,寫這些不外是為了鼓勵軍心民心。
第三張是延綏總兵官吳自勉報其帶五千勤王兵進抵薊州,偕行的延綏巡撫張夢鯨途中因勞累過度身亡。看到此楊銘心中不禁一聲長嘆,按他在上個世界知道的歷史,張夢鯨是一位治世能臣,他一生濟危扶困、懲惡揚善、為官清廉、施政有方,曾被崇禎皇帝譽為“天下卓異第一”,是明朝中後期不可多得的能臣幹吏。此次張夢鯨帶著總兵吳自勉率領五千兵入京勤王,途中吳自勉逗溜不前,且一路以征馬為名勒索地方,還收受賄賂私放軍士逃走,張夢鯨制止不了吳自勉,一氣之下憂憤而死。
第四張是駐薊州的總理援軍事務總兵馬世龍報蒙古插部等三十六家數千騎入邊,與後金軍會合。皇太極此次入犯內地,本身就帶了一些蒙古部落的人馬,但更多的蒙古部落則因為害怕大明,不敢隨皇太極入塞。及到現在看到後金軍在大明境內縱模捭闔,每戰皆捷,搶到的人蓄錢財布帛器具不計其數,這些蒙古人就眼紅了,也跟著進來想撈一勺羹。
第五張是昌黎守備石柱國報後金軍於初九日攻縣城,知縣左應選募民兵守城甚固,屢退敵軍。昌黎縣城在灤州東面六十里,知縣左應選是山西榆次人,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任職之時後金軍已經入塞犯京,左應選膽略過人,單騎赴任,入城後即號召全城百姓男女皆兵,與守備石柱國一起嚴防死守,終保城池不失。楊銘知道,在他看到這張塘報的此時,昌黎攻守雙方仍在激烈交戰之中,在明天也就是正月十四日,一位被後金軍擄掠做為炮灰的無名昌黎青年將以自己生命挽救整個縣城。後金軍於正月初八日抵達昌黎縣境,先將城外民房盡數焚燬,“俘掠人民以萬計,驅使之如牛馬”,這位無名青年和其他被擄掠的俘人一起,被後金軍驅使著填壕溝,搬雲梯。在已有數名後金兵登城而上的關鍵時刻,這位被迫扶梯的無名壯士大吼著將雲梯拽倒,梯上的後金兵紛紛墜落,不能後續登城,最終這位壯士死在後金兵的亂刀之下,但他的英勇之舉極大鼓舞了守城軍民計程車氣,後來,昌黎人在縣城東門專為之立祠祭奠。
第六張是撫寧遊擊祖可法報後金軍進攻撫寧,祖可法帶領四營兵堅守兩日,以馬兵迎戰,步兵設伏,在雙望與清兵交戰,擊退後金軍,祖可法率兵追至十八里鋪而還。
第七張是山海關副將惟賢報初十日後金軍抵達距山海關三十里的鳳凰店,其後惟賢率二千五百餘官兵與之交戰十餘陣,把總楊開泰率兵偵探,至榆關西,遇敵對射而亡。
第八張是兵部拒止南京右都督府僉事、總兵陳洪範帶兵入京勤王,令其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