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2 頁)
有些人投降了,成為名副其實的偽官。他們有的簡直是厚顏無恥,當初那麼不服安祿山的哥舒翰如今也跪地求饒。還有陳希烈,主動甘心改事安祿山,還有深受玄宗信任的張氏兄弟,也背叛了大唐。除了他們,別的官員則被帶到了洛陽。在東去的人群中,就有王維。
王維被囚禁在菩提寺中,環刃交加。在來之前,他本想逃過去的,&ldo;服藥取痢&rdo;,可是不容分說,仍被帶了過來。沒辦法,樹大招風,他雖然不是政治上很重的砝碼,但是卻是&ldo;天下文宗&rdo;,名氣很大的,安祿山要的就是這個。
王維像
王維也很想逃,可是逃不了。他沒有杜甫那樣的人身自由。他是被看守著的啊。那段日子一定不好過,
笑倚清風立秋水&iddot;詩人王維(4)
有一次,凝碧池頭發生了慘案。雷海青忍不住內心的憤慨在演奏中把樂器摔碎,向著玄宗的方向慟哭。結果被殘忍地殺害了。裴迪把這個訊息告訴了王維,王維聽後深受感動,揮筆寫下這首《凝碧池》(原名《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這首詩中,他的政治態度極其明確,他是站在大唐這一邊的。這首詩當時在暗地裡流傳,竟傳到肅宗那裡。王維也許當時不會料到,就是這首詩日後救了他一命。
然而,在刀劍的逼迫下,王維還是接受了給事中的偽職。這也就是他備受後人指責的原因。宋人甚至認為王維人品不好,連他的詩也不要看了。這又何苦呢?
王維是軟弱了一點,沒有殺身成仁的大義凜然,當然談不上是烈士。可是又與主動投降的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恐怕那些指責王維的人如果遇到這樣的事也未必比他做的好。當然,會有人很有氣節的一死或是矢志不渝地直奔到肅宗所在的地方,也有人參加了討賊的隊伍,像雷海青、杜甫、李白就是(李白是想要去討賊的,只是加錯了隊伍)。雷海青自是比不上了,可要是他也有自由的話,他應該也會逃出洛陽的。
對於這一點,唐朝的人們看得很開,尤其對偽喑和凝碧之事,評價都是很高的。就拿杜甫來說,他對王維極其同情,曾寫詩為他辯白: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他把王維比作庾信,而與陳琳不同。說來真像,王維的遭遇和庾信還真的很相近,都是迫不得已。由此也可見唐朝的開放與寬容,對於像宋之問那樣的人尚且沒有因人廢詩,何況王維呢?
然而,王維自己,卻是很痛苦的。從此之後,陷賊一事猶如在他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一刀,傷口再也癒合不了。
從此,王維才真正沉溺於佛理與山水之中。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七、秋水芙蓉,倚風自笑
王維精通佛學。單看名字就能看出來,至少是很信奉佛教。這與他的母親也有關係,他母親崔氏就信佛。
王維悟性很高,也難怪會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理解得很透徹,甚至與大師們論道,倒真有些維摩詰居士的意味。而且他是真正地融會貫通,融到了詩中,還有畫中。
他曾畫雪中芭蕉,還有,畫花的時候,很多不同季節的花都畫在同一張紙上,有人譏他不知時令,我看倒是王維要笑他不懂神韻。
王維的多才多藝,前面也曾提到,他除卻詩畫,在音樂上也有造詣。有一次一個人拿著一幅畫‐‐《按樂圖》,王維看了一眼,笑了笑,說:&ldo;這是《霓裳羽衣舞》第三疊第一拍。&rdo;有人不信,然而再次看此舞之時,卻驚訝地發現,第三疊的第一拍竟然和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