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1/2 頁)
這一兩年內,他幾乎沒有發過什麼牢騷,倒有種興致高漲的感覺。或許是在這裡看到了軍中少年的風神,又溫熱了他年少時&ldo;縱死猶聞俠骨香&rdo;的一腔血吧。
然而,他總還是要回去的。離開邊塞時,王維心中是高興還是惆悵呢?
不得而知。
四、多情自古傷離別
回到長安的王維接著又南下出了一趟差&ldo;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rdo;
他坐在船上,看著外面,江流在天地之外,山色似有還無。果然襄陽好風日啊!
對了,襄陽,他到了這裡,一定很高興,因為他可以去看看當年的好朋友‐‐孟浩然。
笑倚清風立秋水&iddot;詩人王維(3)
是啊,一別多年了。當年在長安和孟浩然相逢時,四十多的孟浩然是來考進士的。和他雖然差著十多歲,卻是一見如故。
傳說王維有一次帶著孟浩然到了他辦公的地方,正在海闊天空地聊著,忽然玄宗大駕光臨,搞得二人手足無措,孟浩然只好鑽到了床底下。於是王維趕緊迎駕。唐玄宗估計也是個&ldo;地下工作者&rdo;,居然早就看到了這些,於是問是誰來了?王維說是孟浩然,玄宗倒沒生氣,反而高興地說早就想見見他了。孟浩然頂著一腦袋土鑽了出來。可他到底不是做官的料,這麼輕輕鬆鬆得來的機會又輕輕鬆鬆地扔掉了。&ldo;不才明主棄&rdo;,就這麼一句斷送了他的前程。得罪了皇帝的孟浩然只好打包回去了。王維也是愛莫能助。有人責怪王維沒有為孟浩然開解。只是,&ldo;不才明主棄&rdo;要怎樣來解釋才能讓玄宗迴心轉意呢?
離別時,孟浩然贈給王維一首詩,認為王維是他的知己好友。兩個人從此分開,再沒見面。
如今,終於有機會了。
也許王維興沖沖地來到了孟浩然的家裡,而得到的訊息卻是,孟浩然已經去世了。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逝者如斯夫……看著漢水滾滾東流而去,想起了不能再見一面的老友,王維黯然傷神,眼淚不知不覺流了下來。他回憶起孟浩然的樣子,就這樣,追著回憶畫了一幅孟浩然的畫像,掛在刺史亭中,而這個亭子也由此而改名&ldo;浩然亭&rdo;。
本是一次故友重逢的好機會,卻變成了生者的痛悼……
那首《哭孟浩然》短短二十字,卻是聲淚俱下,情意迴蕩不已。千百年下,當我們讀到這裡時,也不禁為著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而感動不已……
五、輞川風月
從南方歸來的王維徹底地可以&ldo;獨善其身&rdo;了。
朝廷裡的情況,任誰都清楚,王維也是。他買了宋之問的別墅‐‐輞川。於是,後面的日子,他多與裴迪一起在這裡悠哉遊哉,賞景賦詩。
輞川真是個好地方。明月竹林,白石清灘,空山青苔,古木衰柳,飛鳥夕嵐相伴,欹湖簫聲飛揚。王維和裴迪就像兩隻迷上花香的蝴蝶陶醉於此。
是啊,他是在逃避,也難怪有人會批評他。
可是,他除了這樣,還能怎麼做呢?難道讓他以一個詞臣的身份像魏徵那樣犯顏強諫?這樣做的把握幾乎等於零。他沒有魏徵所擁有的尊重與地位,而李隆基此時也沒有了當年奮發的心情。這樣做的的結果,只能是大唐少了一位傑出的詩人,又多了一起慘案。這倒符合儒家提倡的殺身成仁,王維也像一隻自己跑來就戮的羊羔成為祭祀的犧牲‐‐這樣做一點意義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