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2/2 頁)
他不想與李林甫等人同流合汙,不願跟著他們做壞事,又沒辦法扭轉乾坤,他所採取的辦法也是無奈之舉。
然而,應酬還是有的。不知是哪一次皇帝帶著大臣們去驪山溫泉,皇帝寫了首詩,於是大臣們奉和,奉和的人中居然還有李林甫。於是王維寫了首和李林甫的詩‐‐《和僕射晉公扈從溫湯》:&ldo;天子幸新豐……上宰無為化,明時太古清……謀猷歸哲匠,詞賦屬文宗……長吟吉甫頌,朝夕仰清風。&rdo;詩的確是不怎麼樣的,卻成了王維向李林甫投降的鐵證。可是,細細品味一下,有些地方真的很有意思。
看過一本書,書中寫到這時,分析說王維是有意諷刺李林甫。因為李林甫&ldo;僅能秉筆&rdo;,而王維卻說他&ldo;詞賦屬文宗&rdo;。過分地吹捧就成了諷刺,王維的用意正在於此,而且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還有,李林甫曾教訓諫官們說:&ldo;明主在上,群臣根本就不用多說話。不然就會像馬廄裡不聽話的馬一樣被哄出去。&rdo;這個就是&ldo;上古無為化&rdo;了。那本書中有一句說得十分精妙:中國計程車大夫與喜歡罷工抗爭的外國人不同,他們更喜歡用的是消極怠工。
王維正是在消極怠工。
自然,他是軟弱了一點,可是,他畢竟是有正義感的,沒有在混濁的官場中被染黑,進而同流合汙,他的正義感沒有被輞川風月銷磨。他就如同一汩清泉,無聲無息地流淌在陰暗的黑林裡,任陽光被遮擋,依然清冽……
六、秋槐葉落凝碧池
大唐的盛世終於走到了盡頭,這回,充當改變歷史的人變成了安祿山。
&ldo;安史之亂&rdo;一下子讓依然沉醉於大唐雄風的人們醒了過來。
於是唐玄宗醒了,帶著他的愛妃、兒孫逃了出去;長安的大臣們醒了過來,金殿之上卻已無皇帝的蹤影。他們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便成了安祿山的俘虜。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