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1/3 頁)
-八四三年英華書院自滿剌加遷設香港,主持人為理雅各(jas leg)。代表十餘個佈道會的新教士爭先恐後而至,分在各口岸設立教堂、學校、醫院,印行書報。截至一八五〇年,重要人物除已提及者外,尚有慕維廉(willia uirhead)、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艾約瑟(joseph edks)、合信(benja hobn)、嘉約翰(john g kerr)。上海、廣州是他們薈萃之地。新教的組織不及天主教嚴密,但精神活潑,方法新穎,對於近代西方文化的輸入,有較大的影響。新教國家在中國的經濟力量遠超過天主教國家,當然亦有關係,不過天主教的歷史悠久,勢力深入內地,信徒眾多,新教士的活動範圍大致限於通商口岸附近。
五、西事研究
鴉片戰前,中國知識分子之究心西事者,應推主修《廣東海防匯覽》及《粵海關志》的梁廷枬。戰爭期間,王蘊香以烽煙告警,外洋輿地不可以弗考,特輯刊《海外番夷錄》。戰後梁延枬據所蒐集的海外舊聞及英美教士所編史志,撰有《合眾國說》等書,再就其見聞,成《夷氛記聞》。夏燮亦以&ot;蒿目增傷,裂眥懷憤,爰輯邸鈔文報,旁及新聞紙之可據者&ot;,成《中西記事》。1姚瑩有介紹英、法、俄情況,乃至印度、西藏間的交通的撰述。2其後,有何秋濤的《朔方備乘》,為關於西北史地及早期中俄關係的鉅著。
對於西事有深一層認識的為魏源(一七九四至一八五七)。魏為湖南邵陽人,治經世之學,與林則徐友善。一八四〇至一八四一年間,嘗參與裕謙戎幕,據英俘口供,成《英吉利小志》。一八四一年七月,與林則徐遇於鎮江,縱談時事,及今後應付之方。其時他的論述清朝武功的《聖武記》已成,繼又增補《洋艘剿撫記》篇,記鴉片戰役。進而從林則徐之請,於一八四三年一月,纂就一部介紹世界大勢的《海國圖志》五十卷,多取材於林在廣州所譯畫報,而以《四洲志》為骨幹(一八四一年《四洲志》已在廣州刊行),再&ot;蒐集海談,旁擴西人著錄&ot;,兼據&ot;歷代史志及明以來海島志,並近日夷國夷語,鉤稽貫串&ot;,是一部關於世界地理、歷史及西方政教國情的總集。一八四七年,親赴廣州、澳門,訪粵東名儒陳灃,晤葡萄牙理事官。繼至香港,購世界地圖,將原書擴充為六十卷。又五年(一八五三),再據新見的中西著述,如葡人馬吉士(archis)的《地理備考》等,續為一百卷。
魏源可能是戰後第一位體會到時代已開始在變與西方影響之大的中國學者。他說:&ot;天地之氣其至明而一變乎?滄海之運隨地圓體,其自西而東乎?&ot;&ot;豈天地氣運自西北而東南,歸中外一家歟?&ot;東來&ot;遠客之中有明禮行義,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徹物情,貫串古今,是瀛寰之奇士,域內之良友&ot;。&ot;聖人以天下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懷柔遠人,賓禮外國,是王者之大度;旁諮風俗,廣鑒地球,是智士之曠識。&ot;《海國圖志》的用意,首在知己知彼。編者的時代瞭解自有不足,且好為縱橫家之談,主&ot;以夷攻夷,以夷款夷&ot;,而其&ot;師夷長技以制夷&ot;之論,則不可厚非。他所指的長技,首為船炮,應自設廠局,延用法、美之人,製造教演。武試中增水師一科,有能造西洋炮艦、火器者,作為科甲出身。有了船炮,尚須得人,所謂&ot;利器不如人和&ot;,必當&ot;去偽飾,去畏難,去人心之寐,及人才之虛&ot;,&ot;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ot;。對於西情,須先&ot;立譯館,翻夷書,刺英事,籌夷情&ot;。對於國政,須做到&ot;官無不材,境無廢令,財不蠹,器不窳。兵、農、工、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