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第1/3 頁)
條約中對於天主教弛禁並無明文,僅由耆英宣佈。刺萼尼堅持必須諮行各省,釋放從前習教辦罪之人,準其建造教堂聚會,進而定要上諭公開宣示,將康熙年間的天主堂給還習教之人,不然&ot;兩國之事,正未可知&ot;。這時盛傳法人將佔領定海,道光深慨時事變遷,以至於此,&ot;只可稍從權宜&ot;。一八四六年二月八日,依從刺萼尼的條件辦理。天主教既然開禁,基督教隨之照行,因為英、美條約均有最惠國條款。
英美法訂約後,其他西方小國亦相繼幹請,如荷蘭、比利時、丹麥、普魯士、西班牙,俱允其按新章互市。瑞典曾正式立約,葡萄牙要求豁免澳門地租,擴充套件地界,雖未邀準,而酌減租鈔則已如願。
三、五口通商
一八四三至一八四四年,五個條約口岸,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依次開市。廈門、福州、寧波因地理的限制,商務並不繁盛。廣州貿易一經恢復,進口英、美商船五十餘艘,兩湖、江西的商人仍運絲、茶前來,再將洋貨北販,&ot;市肆閭閻,恬熙樂業&ot;,但好景不常。上海扼長江、黃浦江口,水運便利,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久為對內重要商業海口,本地沙船以棉花、布匹、茶葉運往東北、山東,閩、廣商船則運進糖貨、洋布、呢絨。開市之始,洋船至者尚不甚多,年約二十餘艘,一八四七年即超出一百艘。一八五〇年起,壓倒了廣州。一八五五年進口船多達四百餘艘,又三年至八百艘,走私偷稅之風極熾。廣州的洋行,相繼遷來,或設定分行,遂成為全國最大城市。英國初租荒地二十七英畝,一八四五年,取得了土地承租權,面積約一百八十英畝。三年後,擴充套件至四百七十英畝。法國的租界定於一八四九年,約二百英畝。美國租界形成於一八四七年,範圍不甚固定,約一千餘英畝,一八六三年,與英租界合併,稱為公共租界。1英、美租界為居留區(settlent),法租界為讓與地(ncession),商業之外,亦系作奸犯科、藏垢納汙之所。至於割讓的香港,本為海盜出沒之地,僅有漁戶數十家。英人佔有後,鑿山開道,大事興建,成為英人在遠東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樞,一度更是鴉片的集散地,公開交易。
戰前中外貿易由行商控制,實際經手的為洋行買辦。他們初為臨時僱傭,僅代外人購買零星什物及起居飲食的必需品,及外人與華人交往日繁,兼承辦其他事務,權力漸重。五口通商後,外人雖可自由選擇商人交易,仍須透過買辦。上海興起,已有經驗的廣東人隨之而來,如吳健彰、唐廷樞、徐潤。長於買賣的浙江人,亦以此為業,如穆炳元、楊坊、吳煦。除了經辦本埠業務,且不時深入內地,收購茶絲,推銷進口商品,轉手之間,千金可致。今後的買辦與過去廣州時代的洋行買辦,大不相同。自是沿海人民&ot;爭附洋人&ot;,通洋語、悉洋情者,&ot;趨之若鶩,舉國若狂&ot;,不少人成為鉅富,但亦因與外人接觸,而習於西事。
五口通商之後,走私偷稅之風益熾,特別是鴉片。洋商於各海口設有囤集鴉片的躉船及運送的&ot;飛剪船&ot;,香港之外,以上海為最。一般商品亦大量漏稅,如經破獲,領事反予包庇,海關收稅僅及進出口貨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澳門及香港政府,復借名護航,將當地夾板船及浙海盜船,編為護航划艇,配置槍炮,勒索中國商船。更慘暴的行為是掠賣人口。鴉片戰爭前澳門已常有此類事件,戰後擴大至廣州、廈門等地,公然綁架,大都運往拉丁美洲,被虐待而死者甚多,即所謂&ot;苦力買賣&ot;。名為華工,實不如牛馬。
----------
1福州、廣州、廈門的英租界分於一八四五、一八四七及一八五二年劃定。
四、教士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