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5 頁)
易形與母馬交合,遂生龍駒。但是,那龍駒暴烈不羈,無人能夠駕馭。直到龍駒的第二代,人們才得以將它馴服。
介紹了這個故事之後,玄奘在書中又寫道:“所以此國多出善馬。”這與《史記》以及《史記集解》中關於大宛為何產良馬的記述極為相似。不同之處僅僅在於,一個是天馬,一個是龍而已。
也許大宛的汗血馬並非天馬之子,而是天馬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的子孫。
玄奘身為僧侶,對馬或許並不是特別感興趣。他從屈支國翻越拔達嶺,沿大清池(伊塞克湖)畔前往費爾干納地區。他對當地的描述是:“宜羊馬。”
東漢時期,在長安以東的洛陽有一座被稱為天馬的銅像。張衡(78—139)的《二京賦》中有一句“天馬半漢”。“半漢”形容馬之驍勇,理所當然地跟“天馬”聯絡在一起。
據註解,天馬即“銅馬也”,東漢明帝(58—75年在位)自長安遷往洛陽時,將銅馬置於上平門的平樂觀內,至於那銅馬是否有翅膀卻不得其詳。若是形狀奇特的馬,想必美文家張衡不會不在文中提及。
《二京賦》的內容為長安與洛陽之比較。作者的觀點是,較之西漢奢華無度的國都長安,東漢國都洛陽的簡約含蓄更值得稱道。在“天馬半漢”之後,還有這樣的句子:
奢未及侈,儉而不陋。
意思是說,奢華但未無度,儉約卻不簡陋。可以想見,洛陽的天馬像應當不會帶著諸如翅膀之類的累贅之物。
洛陽的天馬像原本設於長安。也許是因為恰好迎合了洛陽人士的趣味,才被遷移到洛陽。天馬像被形容為“半漢”——身姿驍勇,但絕非奇形怪狀。
西漢國都長安的未央宮有金馬門。文學之士進出於此,是等待天子詔召的地方,也可理解為文學顧問的辦公室。因天馬像置於門旁,故名金馬門。《二京賦》中的天馬,應當就是曾被置於金馬門一旁的天馬。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前154—前93)以富於機智、常有格言警句而聞名於世。據《史記》記載,東方朔某日醉酒而歌:
一 西域的汗血馬(3)
避世金馬門。
當時說到避世,多指入深山結草廬之類。然而遁世之地不必只限於深山,宮殿之中也可以作為避世的場所。
選擇最榮華的地點作為遁世之地,這樣的想法可謂出人意表。東方朔以文才侍奉於漢武帝,他供職的地方正是金馬門,那裡是文人聚集的地方。金馬門旁邊的銅馬如果有翅膀,應當會有人在詩文中提及這件事。既然沒有,大致可以斷定銅馬不是珀伽索斯。《史記》裡也不曾提及天馬的大小,應不至於像奈良大佛那麼巨大。而且過於巨大的銅馬想必也不符合洛陽人的喜好,估計是一座與真馬等身大的銅像。
古代人喜好建造巨大物體。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沒收全國的兵器,鑄成大鐘和金人。金有時指黃金,同時也是金屬的總稱。兵器不可能用黃金製成,可以肯定《史記》中記述秦始皇的金人是銅像。金人高五丈,當時的一丈比現在稍短,但五丈也應長於十米。如此巨大的金人竟然鑄造了十二座。
《二京賦》中提到的天馬沒有翅膀,身形也並不巨大,而且製作材料應為青銅而非黃金。然而漢武帝為了從大宛得到汗血馬,曾令使者帶去特製的“金馬”作為交換。這金馬想必是黃金製成的。
在洛陽的宣德殿還有另外一尊銅馬,被稱為“馬式”。它的尺寸記載於《後漢書》:
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
東漢時的一尺約為二十三公分,也就是說這尊銅馬的身高不過八十公分而已。記得在課本上學過,英國把身高一百四十八公分以下的馬另稱為pony(矮種馬)。無論馬多麼矮小,八十公分高的銅像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