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枚卜往事(第1/3 頁)
錢千秋確實沒有參加會試。
此時的錢千秋,正夾著一幅讓畫師畫得畫工極佳的畫,頂著秋風、踩著落葉,急匆匆地在北京的衚衕中穿梭。
他要去見他祖爺爺錢謙益的上司,禮部尚書溫體仁。
早在天啟七年,崇禎帝在扳倒了魏忠賢后,就一直有個想法,就是要更換內閣。崇禎帝想要更換內閣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掃除魏忠賢帶來的影響。
因為魏忠賢雖然倒臺了,但是內閣成員中,卻還有魏忠賢一黨。這令崇禎帝心裡很不爽,如果不把這些人換了,朝廷吏治怎麼能變得清廉起來?
《崇禎遺錄》中說過明末官場的情況:“詐貪成習,惟知營私競進,下民其諮不恤,紀綱日壞而不問……而廷臣方以東林、浙黨分門戶,如其黨即力護持之,誤國誤民皆不問;非其黨縱有可用之才,必多方陷害,務置之死,而國事所不顧。朋比為奸,互相傾軋……”
很明顯,朝廷上結黨營私,在崇禎一朝十分嚴重。魏忠賢的閹黨也是黨,不把他們幹掉,怎麼行?
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崇禎帝一邊要對付東虜和流寇,一邊又要面對魏忠賢留下的閹黨,不可能大刀闊斧地改革,所以他採取的策略是,溫水煮青蛙。
為了不打草驚蛇,崇禎帝私下裡找到禮部尚書溫體仁和禮部侍郎周延儒多次,開了許多次小會,來討論更換內閣成員的事宜。
為什麼崇禎帝不找別人開小會,而是單單找了禮部尚書溫體仁和禮部侍郎周延儒?
因為在崇禎帝眼裡,他認為這兩個人不群不黨。
溫體仁,字長卿,浙江烏程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魏忠賢專權時期雖然官至禮部侍郎,但從來都是對魏忠賢敬而遠之,也沒有無恥吹捧過魏忠賢,因而在崇禎元年升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
周延儒,字玉繩,南直隸宜興人,萬曆四十一年癸丑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天啟後期任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樣也沒有什麼追隨魏忠賢的記錄,所以在崇禎帝即位後,就調升為禮部侍郎。
多幹淨的履歷!不找這兩個人商量,難道還找別人商量更換內閣成員的事嗎?
從古至今,不論是朝廷還是小作坊,要想在開大會的時候,爭取到支援,那麼必須要在開大會之前開小會。這種開小會,美其名曰通氣,其實就是先得到關鍵人物的支援,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尊重了,只有這些人覺得被尊重了,提前獲得了知情權,才會在大會中一往無前地支援你。
有過開會決策經驗的人,回憶一下,細品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
對於崇禎帝想要更換內閣成員的想法,溫體仁和周延儒是二話不說,十分支援。
為什麼?
因為崇禎帝是皇帝嗎?
也不全是。
因為溫體仁和周延儒為官多年了,由於一直受到魏忠賢打壓,所以從未入過閣,此次崇禎帝有意更換內閣成員,對他們來講,是一個機會。尤其是溫體仁,做官都三十年了,好不容易崇禎帝有了更換內閣成員的想法,難免不想入非非。
周延儒也是。
溫體仁和周延儒二人,本以為開個小會,靠著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就能說動崇禎帝,令自己入閣,可誰曾想,崇禎帝不走尋常路,發明了一種朝臣入閣的新方法。
枚卜。
枚卜,聽上去挺高大上,玄之又玄的,其實,就是抓鬮。
因為那時候,天啟七年,崇禎帝剛當上皇帝,對朝臣的能力還不是很瞭解,但又為了不顯示出自己的不瞭解,所以別出心裁,內閣選人採用了抓鬮一法。
這不是玩呢麼!這是內閣選人,不是大街上抽獎。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