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3 頁)
昭陵六駿據《封氏聞見記》記載說:&ot;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放置有石麒麟、石辟邪、石馬、石像之屬,人臣墓則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屬,皆所以表飾墳壟如生前之儀衛耳。&ot;人筆記《鐵圍山叢談》說,帝王&ot;好古&ot;,&ot;世既知其所以貴愛,故有得一器,其直為錢數十萬,後動至百萬不翅者。於是天下冢墓,破伐殆盡矣&ot;。但也有例外的時候。漢朝人京房的墳墓在東晉時被盜掘,遺體依然完好,&ot;殭屍人肉堪為藥,軍士分割之&ot;。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元代有&ot;木乃伊&ot;可治癒&ot;損折肢體&ot;的傳說,與&ot;殭屍人肉堪為藥&ot;的迷信接近。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引用此說,也值得注意。近世吳有如《點石齋畫報》有題為&ot;群賊盜骨&ot;的故事,其中寫道:&ot;有匪徒將棺木撬開七八具,盜竊枯骨,有謂以之為悶香,有謂以之合藥餌。事雖出於擬議,然非專盜衣飾可比矣。&ot;這種取枯骨&ot;以之為悶香&ot;或&ot;以之合藥餌&ot;的盜墓動機,實在令人驚異。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縮影89
來龍去脈伍子胥&ot;鞭屍&ot;的故事更是讓人不寒而慄。歷史上發冢斬屍(如拓跋珪挖慕容普麟冢)、剖棺焚骨(如王頒掘陳霸先陵)一類事例還有很多。不過,這種情形往往與盜取墓中隨葬財物的情形相互糾結,不易明確分辨。例如策劃組織武裝盜掘清東陵的軍閥孫殿英,竟然自我辯解道,&ot;清人殺了我孫家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ot;,盜發東陵被標榜為&ot;革滿人的命&ot;,&ot;革死人的命&ot;。然而其真實動機,其實與一般的盜墓賊並沒有什麼區別。發掘冢墓在戰爭中又被作為心理征服的一種手段。明軍發掘李自成家族墓地,清軍發掘鄭成功家族墓地,都是典型的史例。還有一些人純粹是把盜墓當成了一種樂趣。據《陳書》記載,陳叔陵&ot;好遊冢墓間,遇有塋表主名可知者,輒令左右發掘,取其石志古器,並骸骨肘脛,持為玩弄,藏之庫中&ot;。他&ot;歷發丘墓&ot;、昭陵的陵園,在唐代還稱為&ot;柏城&ot;,這是由於當時在陵園周圍種植大量柏樹的緣故。陵園周圍為什麼要種植柏樹?據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ot;《風俗通》雲:《周禮》方相氏葬日入壙驅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腦,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於墓側,而罔象畏虎與柏。&ot;故墓前立虎與柏。或說秦穆公時陳倉人掘地得物若羊,將獻之。道逢二童子謂曰:&ot;此名為蝹,常在地中食死人腦,若殺之,以柏東南枝捶其首。&ot;由是墓側皆樹柏。陝西關中唐代陵墓分佈圖90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死時,唐太宗下令營建昭陵,他曾對侍臣說:&ot;古者因山為陵,又省子孫經營,不煩費人功,此誠便事,九嵕山孤聳回絕,因而旁鑿可置山陵處……足容一棺矣,各從儉約。&ot;唐太宗宣揚薄葬的目的是為了使&ot;奸盜息心&ot;,免遭&ot;漢氏諸陵無不發掘,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ot;之難。事實上昭陵建制並非簡易,而是相當奢華。&ot;石斤棺露骸&ot;的行為,與他&ot;幼而很戾,長肆貪虐&ot;的心理特質有關。所謂自幼性情兇狠怪戾,似乎有某種神經系統功能上的障礙,或許可以理解為反社會人格跡象在童年早期的明顯表現。所謂&ot;好開發冢墓&ot;,似乎也可以看做病態人格的一種反映。心理學者對於盜竊癖這種&ot;衝動障礙&ot;的分析,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增益對盜墓嗜癖的理解。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iddot;g邁耶、保羅&iddot;薩門在《變態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盜竊癖中,&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