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1/3 頁)
來龍去脈天將劃隋亂,帝遣六龍來,森然風雲姿,颯爽毛骨開。飆馳不及視,山川儼莫回。長鳴視八表,擾擾萬弩駘。腰間大白羽,中物如風雷。區區數豎子,搏取若提孩。手持掃天帚,六合如塵埃。艱難濟大業,一一非常才。維時六驥足,績與英衛陪。功成將八鸞,玉輅行天街。荒涼昭陵闕,古石埋蒼苔。--(宋)蘇東坡:《六駿賦》
的。這裡還有一個傳說,據說,李世民在一次作戰中與隨從丘行恭失散了,敵方的騎兵一箭射中了颯露紫,丘行恭拼死護駕。後來李世民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就把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後的颯露紫垂首侍立,丘行恭果斷拔箭,這種救護之情,實在是人馬難分,真摯感人。無論如何,昭陵都是中國大唐盛世的一個縮影,雖然李世民口口聲聲要薄葬,但僅從昭陵的地面建築來看,並非如此才招惹了那些膽大妄為的人。昭陵的命運
唐朝結束後,五代開始。溫韜在鎮七年期間,凡是在他管轄境內的唐陵,幾乎都被挖掘。據史料記載,溫韜從昭陵墓道進去,見到地下宮室建築宏麗,簡直同朝內宮殿一般。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寢。正寢東西兩廂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開啟石函,內藏鐵匣。鐵匣裡面儘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貴圖書。其中最貴重的當首推王羲之的真跡了。被發現時,紙張和墨跡都還跟新的一樣。這些珍貴藏品,全被溫韜取了出來。又據記載,只有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因受風雨阻擋,沒有被發掘。到了明代,于慎行還在他所著的書中說,世上所傳王羲之的《蘭亭帖》已葬入昭陵,但是,&ot;以史考之,此本復出人間矣&ot;。他認為,史書所記,確有其事,&ot;此知蘭亭真帖出自昭陵,人間必有其本&ot;。遺憾的是,&ot;第不知復淪沒於何代耳&ot;。昭陵六駿體現了中國人民無比的智慧和創造力,魯迅曾稱讚說:&ot;漢人墓前的石獸多半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前無古人。&ot;86
昭陵被挖掘不止這一次,但僅這一次就足夠李世民在天之靈痛哭不已的了。我們在這裡要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關於盜墓。盜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是一個恐怖的字眼,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對掘墓者的不恥行為的憎恨程度,幾乎到了咬牙切齒的程度。原因很簡單,在中國&ot;養生送死&ot;的孝道之下,挖別人祖墳的人是不尊重自己祖先的十惡不赦之徒,所以要&ot;斬立決&ot;。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故意破壞墓葬的現象。《呂氏春秋》說,一時陵墓隨葬豐厚,&ot;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ot;,於是&ot;無不抇之墓也&ot;,&ot;大墓無不抇也&ot;。抇,就是發掘。1976年冬季,考古工作者參照《史記》關於秦國歷代國君葬地的記載,在陝西鳳翔靈山(陵山)一帶尋找秦公陵園,但一無所獲。後來根據一位農民偶然提供的線索,來到鳳翔南指揮村南側一片歷年生長情況不好的麥田勘察。這一帶農作物生長狀況不佳,是由於古墓葬一般夯土堅實,不利於作物生長的緣故。透過鑽探,果然在這裡發現了一座規模空前的秦墓,定名為秦公1號大墓。這座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從墓葬形制、隨葬品規格數量以及殉葬人數等現象看,是&ot;厚葬&ot;的典型。可能正因為如此,曾歷經多次嚴重盜掘。發掘工作開始時,一揭開墓上的耕土層,即發現盜洞247個。發掘到槨室時,仍然有十多個盜洞。經過考古學家的檢驗,推測出盜洞的年代為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時代。《史記》中曾經記述,中山地方民間風行&ot;掘據《太真外傳》雲:楊貴妃縊死之日,一村婦拾得貴妃錦襪一隻,如獲至寶,在路邊&ot;每遇客求一玩得百錢,前後獲無數&ot;劉禹錫曾在《馬嵬行》詩中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