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1/2 頁)
勿庸,駁也勿庸。
八方無事年歲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贊襄要和衷,好也彌縫,
歹也彌縫。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後世更無窮,不溢
文忠,便溢文公。
袁世凱的父親在給他的信中說:&ldo;官場如戲場。&rdo;就是說做官如演戲。
官場又如戰場。你爭我奪,世代相傳,形成了職業化官僚們的職業心態、職業習慣、職業性格、職業手段。在爭奪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既要出擊,又要防範。為了安全,除了各自為戰外,還要拉幫結派,使得官場戰爭規模和殘酷不斷升級。
中國歷代的黨爭,史不絕書的漢朝黨錮之禍、唐的牛李黨爭、明的東林黨,都是集團軍交戰的大場面,大規模的戰爭、戰役。從另一角度看,坐在權力寶塔尖上的皇帝常常充當了最高仲裁人的角色,他操縱著雙方,平衡著勝利者勝利的程度和失敗者失敗的水平。
官風勁吹,而且溫和適度。官職已經在清末名利化、僱傭化、職業化了。高度集權,官員們層層向上負責,已經很少向社會向老百姓負責,官職帶來的比規定多得多的名利。朝廷命官,表明它是皇權的延伸和代表,更具備神聖性,籠罩上誘人的光環。官員在官場上的處世,圓通權變,遊刃有餘,左右逢源,不再遵循&ldo;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rdo;的&ldo;入&rdo;&ldo;出&rdo;世之道,終身為官,死而後已了。
文官集體缺乏應有的和衷共濟,反而集中了無數的利害衝突,形成了一個帶有爆炸性的團體。多少年來,文官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強迫坐在寶座上的皇帝在處理政務時擯棄他個人的意志。皇帝沒有辦法抵禦這種力量,因為他的權威產生於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實際上所能控制的則至為微薄。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
要消除文官中不願意公開的私慾是不可能的。因為整個社會都認為做官是一種發財機會;一個人得中進士,立即有人前來出謀劃策:如何買田放債、如何影響訴訟、如何利用權勢作額外收入的資本等等。
地方官綜攬民政和財政,致富的機會很多。至於官員本身,向這種社會風氣投降的程度則各有不同。大多數覺得在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間取得一部分額外的收入,補助官俸的不足,以保持他們士大夫階級的生活水準,與情操無關。另有相當數量的官員則聲名狼藉;再有一部分極端人物則清高自負,如海瑞。
各式各樣的社會關係也使他們結成小集團。出身於一省一縣,是為&ldo;鄉誼&rdo;;同時考中舉人或者進士的是為&ldo;年誼&rdo;;同年的舉人或者進士就象學校裡的同班一樣,在原則上有彼此照顧的義務,他們的考官則不消說是終身的恩師;婚姻關係,包括男女雙方的遠近親屬,是為&ldo;姻誼&rdo;。這多種的&ldo;誼&rdo;,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個主要原因,各派系的主要人物,即後臺老闆就有提拔新進的義務;私人的困難可以協助解決,錯誤也可以掩飾。被提拔的和被幫助的當然會對後臺老闆效忠賣力。
文官名義上任職於更部院寺,各有其官方的組織,但是背後又有他們私人派系。
從客觀條件看,引用私人是無法避免的。以我國幅員之大,交通通訊又極落後,任何有能力的內閣也不能對各種地方官有周密的瞭解和實際的控制。
一個縣官無法長期與成百上千以拖拉方式拒不納糧的戶主抗衡。舊稅未清是新稅之累,所以官方只好用種種名義把未收的部分減免,其後果就等於鼓勵拖欠而拒不納糧。
明朝張居正時期,採取鄉紳&ldo;間接管理&rdo;的形式,這種&ldo;間接管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