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1/2 頁)
外戚與皇帝有著近似於宗室與皇帝的血緣親情關係,這一點是宦官們所沒有的。為了彌補與皇帝關係上血緣親情成分的缺欠,與外戚勢力相抗衡,宦官們常常採取聯合皇帝乳母共同對付外戚的辦法。
宮廷中宦官、外戚和大臣三種勢力往往成三方互為犄角之勢,彼此制約是正常現象。一般說來,靠科舉或者軍功進入政治核心中的文武大臣既看不起宦官,也反對外戚的干政,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按下不說;就宦官和外戚兩種勢力而言,彼此的鬥爭和爭奪也相當尖銳激烈,宦官整治外戚不僅利用人事關係的縫隙,同時他們也利用體制和政策制度,堂而皇之、名正言順地打擊外戚的發展勢頭。
宦官在宮廷之中雖處於奴僕之位,但其看門護院、通風報信之職卻使宦官機構成了宮廷的資訊中心。文武官員、宗室外戚要朝見皇帝由宦官通報,大臣奏事上本也由宦官承送。不僅如此,皇帝下達詔書也由宦官執行;宦官們藉此可以大顯威風,有時甚至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篡改詔書或者假傳聖旨,也是常有的事。
22 關於官吏與文官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說出了為官者對做事的態度。清初就有人說,官員們的十分精神,七分應付上司,三分做事。在專制製造的慌言氛圍中,虛報、浮誇、上下欺飾就成為常態了。
吏不屬於國家正式編制。胥吏概念的界定說法不一。官府衙門中掌文案的吏,俗稱&ldo;書辦&rdo;。部院衙門的堂吏、門吏、都吏、書吏、典獄之類,都可以稱為胥吏。這些人熟悉某一方面或某一部門的辦事規則,但難入仕途作正式官員,便以吏為業,世代相傳。
中央機關中,戶部書吏最多,多達千人;吏部、兵部次之。工部事情較簡,禮部多是禮儀活動,刑部掌司法,事涉法律。故當時有以富、貴、貧、賤、威、武六個字命名六部的說法,戶部得&ldo;富&rdo;字,吏部得&ldo;貴&rdo;字,禮部得&ldo;貧&rdo;字,工部得&ldo;賤&rdo;字,刑部得&ldo;威&rdo;字,兵部得&ldo;武&rdo;字。
戶部索賄居各部院衙門之首,書辦胥吏最富者首推戶部。軍費報銷必須經過戶部。凡是報銷,實際上先是戶部書吏與地方督撫談判賄賂數字,雙方同意則報銷順利;否則往返長達數年不能報銷。戶部官員甚至作為堂官的尚書、侍郎也染指分肥。這在官場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國家機構的設定,各級官員的編制,選拔人才的制度,必然造成胥吏專權的局面。既然吏是辦事的行政人員,卻不在編制之內,必然造成各級政府機構大量編外辦事人員,也造成官員當官作老爺的官僚作風。反之,官員不做事,就失去了官員本身的意義,產生了異化,似乎官與事無涉,做事反而不象官的樣子。清末的官員很多是做官不做事,胥吏是做事不做官。
科舉制度培養選拔官員,只是皇家規定的四書五經,與當官的業務沒有關係。當官以後,必須從頭學習管理行政的知識。在具體的業務上,狀元、進士實際是啟蒙的兒童,就不得不依靠這一幫業務熟悉的胥吏了。胥吏稱官員為老爺,官員稱胥吏為先生,實際上官員是學生。官員與胥吏對話,胥吏站立不跪,官員雖然憤怒,也不敢在臉上擺出來。
官員們忙於鑽營奔走,很少有人去鑽研業務,不得不聽命於書吏,形成了比官員隊伍龐大的書吏隊伍,造成書吏專政的局面。(現代則表現為官員多是外行,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非常普遍。)
八國聯軍入都,官員逃亡的很多,胥吏則很少逃亡。所以書吏專政的局面,至高無上的皇權、政聲顯赫的大官都只能望洋興嘆,無可奈何。
縣官,傳統稱之為父母官。而《漢書》中說:&ldo;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