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2/2 頁)
天津是李鴻章指揮對日作戰的大本營,紅十字會醫院成立時,曾經暗中求得李鴻章的支援,因此存在濃厚的官方背景。天津紅十字會醫院的規模超過營口和芝罘,當地西洋人組建了&ldo;紅十字聯合會&rdo;,設立紅十字會醫院5所,並派遣紅十字會醫療隊支援營口紅十字會,治療傷兵總數約1,400人。天津紅十字會在山海關設立了傷兵轉運機構,安置前線撤退的傷兵。旅順陷落時,天津紅十字醫院派遣船隻前往旅順收治清國傷病者,由於日軍擔心暴露旅順的虐殺現場,拒絕停泊在港外的紅十字會輪船靠岸。
紅十字會的戰場救助,拯救了大量清國傷兵和難民的生命,可是紅十字會的醫療活動一度陷入經費和藥品不足的困境。醫院負責人請求在上海的英國教士姆威廉出面募捐籌款,當時頗有影響的《申報》館獲知此事後,立即用報館代理&ldo;協賑所&rdo;的名義向社會籌集捐款,為紅十字會醫院募捐到4,500英鎊、白銀1,000兩。繼《申報》館募捐之後,上海仁濟善堂董事施善昌也以&ldo;絲業會館籌賑公所&rdo;的名義,在報上發布&ldo;勸募北洋醫院經費&rdo;的啟示。經過半月餘的募捐集得白銀13,000兩,由上海英國領事館轉交紅十字會醫院。瑞士國際紅十字會也向清國政府捐助藥品和錢物,該會聞知清日開戰,寄贈藥料三十箱,值銀三千餘兩。旅居上海的外國人成立了一個紅十字會募捐籌款的辦事機構,由上海各外國領事、傳教士、駐滬外國銀行董事自發組成,協調各地紅十字會醫院的資金周轉。
西洋人紅十字會在戰中治病救人的無私奉獻,對醫療條件極差的清國軍隊來說是意外的恩惠,西方文明啟蒙了清國人的視覺和思維。戰後,清國政府認識到戰爭醫療的重要性,開始組建隨軍醫院、前敵行營醫院以及活用紅十字會醫院的慈善機能。遺憾的是這些啟蒙的認識,一直延遲到清日戰爭十年以後才開始付諸實施。1905年7月,兩廣總督岑春煊在廣州設立隨營醫院,為軍內傷員提供醫療的場所。隨營軍醫學堂聘請日本醫學士一人,擔任總教習及隨營醫院診察長,僱用醫療助手、藥劑師,開展軍內醫療活動。這是清國軍隊在東西洋醫學背景下,最初登場的具有近代意義的軍隊醫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