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1/2 頁)
戰地郵政儲金
1894年12月7日,日本《野戰郵政為替》敕令頒布,戰時海外參戰人員的薪水支給可以依法得到妥善管理。因為戰爭期間,日本戰爭軍費的一大部分,是用於支付從軍軍人和僱用者的薪水。日本兵在役制度雖然有別於清國的傭兵制,但是軍隊也有嚴格的等級給予制度。&ldo;野戰郵政為替&rdo;也稱作&ldo;野戰郵政儲金&rdo;,利用者在戰地流動郵政局開設野戰儲金帳本,透過兌換野戰郵政為替印,個人儲金就能方便地送給國內留守的家人,每次存取交易都會在帳本上留下郵局職員的法定章印。軍人、軍夫、軍屬的薪水得到合理解決,減少了戰地人員因無送金手段任意浪費和賭博的違紀現象。
敕令頒布當時,郵政儲金的利息四分二厘,翌年4月利息上升到四分六厘,全日本加入&ldo;郵政儲金&rdo;的國民客戶上升到數百萬。政府支付給國民的薪水,國民存入郵政儲金,政府再運作郵便儲金的資金,成功周轉了戰爭急需的巨額資金。郵政儲金為戰爭的持續、延長、勝利,提供了重要的財政來源保障,正如戰後學者所評論的那樣‐‐&ldo;日本的戰爭是國民自費的戰爭&rdo;。
軍事郵政制度是近代戰爭理念的一大進步,日本不但吸收了歐洲軍事郵政的經驗,而且成功地把軍事郵政與軍事儲金結合起來,使戰爭的財源得到充實,起到了全民支援戰爭的實質效果。郵政和儲金制度成為日本五十年戰爭的重要支柱,形成了國家經營的最大官方銀行。郵政儲金制度產生於日清戰爭,成功於日清戰爭,這一體制一直延續至百年後的現代,發展成郵政、儲蓄、保險三位一體的、最關係到國民民生金融利益的國家機構。
第34節:戰場醫療(1)
25 戰場醫療
清軍戰場醫療
清日戰爭中的清國軍隊,沒有明確的衛生醫療編制,戰場醫療處於一種渙散的無組織狀態。外國觀察家記載:&ldo;清軍忽略維持戰鬥力生存的衛生編制,軍中沒有固定的醫師、衛生兵、擔架員以及後方的戰地醫院。合格的軍醫和士兵比例相差懸殊,在醫生欠缺的情況下,傷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救助治療,成為戰鬥減員的重要原因。中醫療法的緩慢療效,無法適應近代熱武器造成的創傷。清軍沒有免費提供醫療的制度,治療傷病的費用和營養費須個人承擔。戰地醫療無法得到保障,直接動搖了兵卒戰鬥計程車氣。騎兵部隊的獸醫也非常缺少,作戰馬匹出現疾病時,經常不能得到及時救治。&rdo;
戰爭中,清軍意外得到了民間的醫療幫助。1894年12月,由外國團體組成的國際紅十字會醫院,對清國的傷兵和難民展開了無償救助。紅十字會醫院是在清國的西方傳教士組織創辦的慈善機構,以國際紅十字會憲章為宗旨,實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當時的紅十字會醫院主要設定在營口、芝罘、天津等地的西洋人居住區。
營口紅十字會醫院主要由外國傳教士和船運業人員組成,主事者為戴利醫生和契雷斯特醫生。隨著戰爭的延續,紅十字會醫院規模逐漸擴大,許多外國醫生加入到醫院中來。從1894年12月創辦到翌年4月戰事基本結束,營口紅十字會醫院發展到4所,醫治清國傷兵近千人。
芝罘紅十字會醫院成立於1895年1月,部分傷兵從遼東半島戰場轉來接受治療。戰爭初期,當地外國人就開始籌劃救療傷兵和難民的計劃,一位名叫塔斯瓦特的教會醫生拜見芝罘官員,建議設立紅十字會醫院為戰時傷兵提供治療。在道臺資金的援助下,醫院很快建設起來。芝罘紅十字會醫院的地理位置遠離遼東半島主戰場,傷病員數量不多。日軍拓展山東戰場後,這裡接受了大量從威海衛戰場敗退下來的傷兵和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