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第1/3 頁)
《左傳》中滕侯、薛侯爭座次的事件大約可以成為一條佐證: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左傳·隱公十一年》)
兩方面爭座次的方法就是比祖宗。薛侯強調自家受封時間早,滕侯強調自家與周天子同姓。——儘管滕侯成了最後的贏家,但從薛侯的話裡至少可以看出:受封時間早,這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歷,這大概就像「長徵時期參加革命的」和「解放後參加革命的」這種身份區別,也屬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薛侯的受封資歷早得似乎有些過分了,據《左傳·定公元年》,薛的先祖為夏之車正,是在夏代就受封了。717
如果把問題再進一步的話,那就得問問《左傳》裡關於排座次的說法是否真的「正確地」解釋了《春秋》。
那麼,不妨看看《春秋》記載中的諸侯排座次——那時候還沒有以姓氏比劃為序的風氣,理應級別越高越靠前,這是一項根深蒂固的傳統。列舉一下《春秋》從隱公到文公的這些年裡排座次的記載:
隱公三年:齊侯,鄭伯盟於石門。
隱公四年: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隱公八年:宋公、衛侯遇於垂。……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隱公十年: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
隱公十一年: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桓公二年:公會齊侯、陳侯、鄭伯於稷。……蔡侯、鄭伯會於鄧。
桓公五年:齊侯、鄭伯如紀。
桓公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
桓公十一年: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
桓公十二年:公會杞侯、莒子盟於曲池。
桓公十三年: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
桓公十六年:公會宋公、蔡侯、衛侯於曹。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桓公十七年:公會齊侯、紀侯盟於黃。
莊公四年:齊侯、陳侯、鄭伯遇於垂。
莊公十四年: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於鄄。
莊公十五年: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於鄄。
莊公十六年: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於幽。
莊公十九年: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莊公二十七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於幽。
莊公三十二年:宋公、齊侯遇於梁丘。
僖公元年: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於檉。
僖公二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
僖公三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於陽穀。
僖公四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
僖公五年: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止。
僖公六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圍新城。
僖公七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母。
僖公八年: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盟於洮。
僖公九年: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
僖公十年:齊侯、許男伐北戎。
僖公十三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許男、曹伯於鹹。
僖公十五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候、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
僖公十六年:公會齊侯、宋公、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