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頁(第1/3 頁)
興獻王世子思慮細密、錙銖必較的性格,在此立即表現出來。他不想在別人的控制和陰影下做皇帝,哪怕只是名義上奉張太后為母親。他是以藩王入繼的身份來到紫禁城,對這座巨大的宮殿,他感到陌生,充滿戒備和警惕;他在此無根無柢,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揣著些許自卑。
可惜,沒有人注意他這種心理,進而設身處地想想他的感受。張氏急於看到在親生兒子駕崩之後,新君能夠明確表示對她皇太后身份的尊崇,她的地位和自我感覺應該和過去沒有什麼兩樣。而楊廷和這樣的正統儒家官僚,滿腦子原則,於祖訓和禮法唯知一絲不苟,辦事過分的較真,過分的不通融。而且,北京方面上上下下,&ldo;主場&rdo;意識確實過於強烈。雖說興獻王世子是即將即位的皇帝,但這個國家的制度和理論卻掌握在他們手裡,他們自以為有捍衛這種制度和理論的義務,也希望做到無可挑剔,任何時候都不愧對歷史。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層面上保持著自負,並且視為事關榮譽,不肯稍稍退卻和放鬆‐‐‐後來,他們在&ldo;大禮議&rdo;中前僕後繼,精神蓋出於此。然而,這嚴重地傷害了從遙遠的小地方趕來即皇帝位的興獻王世子。
跟北京的袞袞諸公相比,興獻王世子有什麼呢?許多方面他都處於不利境地,不過他卻牢牢掌握有三個優勢:一、皇帝的寶座註定屬於他,這一點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二、儘管年方十五,他卻已經形成和顯現出成熟的政治素質;三、不要忘記,他來自&ldo;九頭鳥&rdo;之鄉,&ldo;九頭鳥&rdo;死纏爛打、百折不撓、一拼到底的精神,楊廷和們很快就可以領教。
朱厚熜斬釘截鐵地退回禮部呈表,命其重擬。楊廷和出乎意料,但並沒放在心上。他率群臣以上疏的方式,敦促朱厚熜接受和履行禮部所擬程式,並重複了其要點:&ldo;上【指朱厚熜】如禮部所具儀,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群臣】上箋勸進,擇日登極。&rdo;6朱厚熜再次加以斷然拒絕。
雙方僵持不下。
國家無君一月有餘,新君明明已迎奉來京,卻遲不即位。這種局面拖不得,拖下去,人心浮動,亂由隙起,不知會發生什麼事。
興獻王世子吃準了這一點。從根本上說,現在是北京方面有求於己,應該讓步的也是他們。無形中,他以國家為質,來逼迫對方滿足自己的條件。
張太后發話了:
天位不可久虛。嗣君【皇位繼承人】已至行殿【城外駐蹕之所】,內外文武百官可即日上箋勸進。7
這道懿旨表明,張太后知道拖不起,打算讓步。她讓文武百官&ldo;即日&rdo;上箋勸進,而楊廷和前日還堅持說,要等興獻王世子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之後,群臣才能上箋勸進。這暗示著張太后可以接受取消具有完成皇太子身份的象徵含義的那道程式。
於是,群臣三進箋表,興獻王世子頭兩次推謝,第三次接受下來。這裡的兩次拒絕沒有實質含意,依慣例必須勸進三次,頭兩次一定要推辭,第三次才&ldo;勉從所請&rdo;‐‐‐這不過是古代當&ldo;非常情形&rdo;之下,最高權力實現移交的一種酸腐套路。
嘉靖:萬歲,陛下 嘉靖:萬歲,陛下(4)
不過,&ldo;勸進至再,至三&rdo;而後&ldo;勉從所請&rdo;,雖為虛禮,幕後卻悄悄進行了一番實質性的討價還價。
興獻王世子及其幕僚進行磋商後,提出新的即位儀注。其要點是,四月二十二日舉行登基大典,新君將從正陽門中門入城,經大明門8正面入宮;在派遣勛貴官員為代表告於太廟和社稷壇的同時,新君本人將前往武宗&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