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3 頁)
那些極力鼓吹王權至上的貴族和地主們,更是空前活躍。他們宣揚用暴力征服和排斥其他民族,鼓吹沙文主義的&ldo;愛國精神&rdo;,強調軍隊要無條件地服從國王,要不顧一切地進行擴張戰爭。
這樣,威廉一世繼位不久,普魯士的軍事實力便急劇增長,從而為發動王朝戰爭準備了條件。
威廉一世登基後,由於改組內閣和加快改革軍事,曾一度面臨政府危機。當時,德意志仍然處於紛亂狀態,國內外的鬥爭形勢非常複雜。威廉深深感到,要想加強統治地位,進而統一德國,光有決心還不行,還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助手。他經過反覆挑選,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人選,他就是最忠實的保皇分子俾斯麥。
1862年秋,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的首相兼外交部長。這位鐵腕人物上臺後,與羅昂和毛奇一起加緊軍事改革,積極進行擴軍備戰,使普魯士很快就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1864年,普魯士和奧地利一起,發動了侵略丹麥的戰爭,從丹麥奪得了什勒斯維希地區和基爾海灣。
1866年,普魯士又聯合義大利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取得勝利後,徹底取代了奧地利在德意志邦聯中的盟主地位。
此後,普魯士不僅成為最大的一個德意志邦,擁有人口2400萬,而且還糾集北部的22個邦國,組成了&ldo;北德意志聯邦&rdo;;1867年7月,普魯士國王正式成為聯邦元首,被推舉為聯邦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
當時,所謂的&ldo;邦聯&rdo;和&ldo;聯邦&rdo;,是兩種不同的聯盟體制。1815年,以奧地利為首而建立的&ldo;德意志邦聯&rdo;,是一個由許多擁有獨立主權的邦國所組成的政治聯合體,這些同民族的邦國,在政治上是各自獨立的,只不過在外交和軍事方面採取某些聯合行動。1867年,在普魯士控制下建立的&ldo;北德意志聯邦&rdo;,則基本上已成為統一的國家,有統一的立法,在外交和軍事上採取統一的行動。
威廉一世成為北德意志聯邦的元首後,更加積極地採取了集權措施。
首先是在政治上嚴格控制聯邦委員會。北德意志聯邦的聯邦委員會,由所有參加國的政府派出代表組成,但普魯士在其中居於領導地位。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兼任聯邦首相。
其次是在軍事上掌握實權。一個最明顯的事例,就是聯邦委員會曾強迫南德並未參加聯邦的4個大邦,即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和黑森一達姆斯塔特,同聯邦簽署了軍事協定。根據協定,普魯士總參謀部變成了德意志的最高軍事機關。
當時,南德的4個大邦之所以沒有參加北德意志聯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法蘭西帝國從中作梗,法國對於緊鄰它的這幾個邦國尚有頗大的影響力,便鼓動它們與普魯士分庭抗禮。
這樣,消除法國對南德4大邦的影響力,並阻遏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擴張,便成了普魯士在建立北德意志聯邦以後的重大政治目標;而這一任務的完成,普魯士王國的統治者早就把希望寄託於戰爭手段。
1870年7月,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悍然發動了對普魯士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總參謀長毛奇和軍政部長羅昂,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使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宣告結束,從而導致了德意志的最後統一。
1871年1月18日,在普法戰爭尚在進行的過程中,在法國首都附近的凡爾賽宮裡,威廉一世正式宣佈了&ldo;德意志帝國&rdo;的建立,並加冕為皇帝。普魯士王國依靠戰爭手段變成了德意志帝國。
5 充滿仇怨的德法關係的歷史回顧
二戰結束後,德國人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反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