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第1/2 頁)
掌摑方式雖不值得提倡,更應下不為例,但以錯位歷史觀挑戰大眾忍耐力與承受底線,藉助主流傳媒渲染話語霸權和學術強勢,卻激起了真正的社會民意。面對公眾的義憤填膺和強烈拒絕,閻崇年先生對吳三桂等人的歷史再思考,似乎也應到此為止了。
三.從「吳三桂」到「李鴻章」,「百家講壇」等欄目是否要將「美化漢奸」、「歷史翻案」進行到底?
問題在於,閻崇年先生的對「吳三桂」再思考,對清王朝腐朽暴力的美化,並不是獨立現象。在商業利益催生下,吸引眼球、價值迷亂的歷史翻案風,已構成一種潮流。「大禹包二奶」,「李清照好賭好色」、「嶽飛是好戰分子」之類猛料不斷推出;而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漢奸、賣國賊,從秦檜、吳三桂,到李鴻章和汪精衛,則被百般誇飾、歌功頌德。據報導,有人公開塑秦檜立身像展出,雖遭參觀者強烈唾棄不得已撤換;但不久就有人揚言:西湖嶽廟那跪倒千年的秦檜是捍衛和平的「民族使者」,秦檜跪下是真正的「千古冤案」,如今要徹底「翻案」,讓「嶽飛跪下去,秦檜站起來」!而去年火爆熱映的電影《色戒》,則更藉助噱頭,公然美化漢奸、描寫76號殺人魔王頭子易先生的「藝術」與「人性」,從而企圖為汪精衛偽政府翻案。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歷史翻案現象並不是靜止、孤立的,而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呈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態勢。近日將在央視黃金劇場播出的電視劇《臺灣1895》,將歷史翻案視角鎖定賣國賊李鴻章,更將翻案戲花樣翻新。
臺灣1895,是中國人心中最深沉的疼痛。1895年甲午戰敗,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日本。臺灣同胞痛哭「如赤子之失慈母,悲慘何及」?直到今天,海峽兩岸還在承受著一百多年來骨肉隔離的痛苦,臺灣問題還是13億中國人心頭最深的傷痛。而歷史人物李鴻章,也因出賣臺灣,成為海峽兩岸中國人至今切齒痛恨的民族罪人。然而,這段血淚交織的民族痛史,卻在《臺灣1895》中被偷換成美化李鴻章的歷史翻案劇。透過10月27日出版的《中國電視報》發布1-7集劇情介紹,可以看出該劇歷史翻案的清晰痕跡。
與《色戒》相似,《臺灣1895》的歷史翻案也運用了一系列戲劇手段。第一,該劇的男一號是李鴻章,而女一號則是慈禧太后,以反面人物作歷史正劇的男女主人公,這在影視界還是首次,突破了歷史劇的文化底線。第二,以李鴻章家族人物為全劇人物架構,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女兒李菊藉,女婿張佩綸等都是劇中重要角色,大量戲份在家族內部展開,於是李鴻章的賣國賊成份減弱,而慈父慈翁溫雅慈愛的形象得以突出。這樣「可愛」的李鴻章,究竟該批判還是該同情呢?無疑將在觀眾心中畫上大大的問號。因此早有影視人士提出:「《臺灣1895》美化李鴻章,比《走向共和》走得更遠。」第三,弱化臺灣同胞。除了片名《臺灣1895》有「臺灣」二字外,劇情介紹中幾乎看不到臺灣本土英雄的身影。廣告公佈的全劇八個主要角色中,沒有一個臺灣本土愛國英雄。僅看了前7集劇情介紹,我已感到錐心刺血的傷痛。
從「百家講壇」為漢奸吳三桂翻案;到《色戒》為76號殺人魔王、汪偽漢奸丁默村翻案;再到《臺灣1895》為賣國賊李鴻章翻案;歷史「翻案」風如一股慾望之火,正藉助央視「百家講壇」等強勢媒體燒得轟轟烈烈、殺氣騰騰。本來和諧的社會文化被攪動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健康明朗的文化環境也被汙染得價值模糊、塵土飛揚。這一系列「歷史翻案」現象,已不僅激怒了中國大眾,引起大多數公眾的質疑、憤怒與拒絕,更著中華民族的神聖歷史,損害著中國文化的國家形象。
面對滔滔民意,我想起《尚書泰誓》中的一句話:「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