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1/2 頁)
歐洲國家在經濟方面的合作,也透過布魯塞爾公約、歐洲委員會和建立北大
西洋公約組織促進了彼此之間的外交與軍事合作。然而,美國政府不可能提
出一項歐洲計劃,這不是它份內的事,它只能鼓勵而不是強迫歐洲人採取行
動。這項倡議應該由歐洲某個國家政府提出。1949 年9 月15 日,美國國務
卿迪安&iddot;艾奇遜表示:&ldo;關於德國問題的解決,我認為我們應該讓法國來充
當帶頭人。&rdo;即希望讓法國來提出一種能把聯邦德國納入歐洲和西方陣營的
解決辦法。
阿登納明白美國的立場。1949 年底到1950 年初,阿登納作為聯邦總理
提出了許多關於組織西歐基礎工業的建議,他希望以此表現聯邦政府支援美
國促進法德和解的努力。阿登納在要求盟國放棄拆除當時歐洲大陸最大的鋼
鐵企業‐‐位於漢堡的蒂森工廠時,曾建議盟國將蒂森工廠變成國際財產,
用於戰爭賠償。他向法國人呼籲:&ldo;這個組織甚至可以成為在煤鋼領域進行
廣泛國際合作的萌芽,我認為它將很有助於法國和聯邦德國的諒解。&rdo;美國
人和英國人都放棄了對蒂森工廠的拆除,而羅貝爾&iddot;舒曼卻沒有做出反應。
1950 年春,阿登納接二連三地丟擲各項建議:3 月初,聯邦政府為抗議法國
‐‐薩爾協定發表了一份白皮書,建議成立薩爾國際專署和一個包括聯邦德
國南部及法國洛林在內的關稅同盟。3 月9 日,阿登納總理在接受一位美國
記者採訪時再次提到了這份白皮書建議成立一個擁有統一的議會和共同國籍
並向其它國家開放的法國、聯邦德國聯盟,前提是薩爾歸還聯邦德國。3 月
22 日,阿登納總理在接受另一位記者採訪時又提出在此之前先成立一個法德
經濟聯盟的建議。
阿登納的這些建議在很大程度上被法國政府當作波恩政府為擺脫從屬地
位所採取的一種手段。法國輿論對這些主動接近的意向無動於衷。只有當時
處於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反對派的戴高樂將軍對此似乎有所醒悟。他在3 月16
日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宣稱:&ldo;如果不是強制自己冷靜地對待各種事物的話,
人們幾乎就會被聯邦德國的重要性和由於非洲而增加了的法國的重要性可能
展現的前景所迷惑。總之,人們將在現代經濟、社會、戰略、文化的基礎上
重新開始查理曼的事業1&rdo;。
很明顯,當時英國與歐洲大陸上的其它國家政府都難以提出一項聯合的
倡議。英國將外交重心放在了加強大英國協和維繫英美特殊關係上,對歐洲,
英國不準備超越簡單的合作。義大利也做不到,因為它的重工業已被大大縮
減,國際地位也未得到恢復。比、荷、盧三國主要是透過保羅‐亨利&iddot;斯巴
克的聲音,在歐洲聯合的程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斯巴克當時不在臺
上,比、荷、盧三國也不具有發出一項革命性倡議的能力。歸根結底,應當
由法國來採取行動。
阿登納期待著法國人作出反應,美國人也在等待,整個歐洲都希望法國
1 指中世紀時在卡塔洛平原上,高盧人,日爾曼人和羅馬人在查理曼大帝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