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第1/2 頁)
希特勒就是這樣一種人的典型,直到最後他還在拼命給被包圍的軍隊打氣。年底胡貝將軍從史達林格勒飛到元首大本營對形勢作第一手材料的匯報時,希特勒還向他保證說陸軍總部正在準備從西面發起一個新的巨大的救援攻勢;同時要在更廣泛的基礎上重新組織空運‐‐到這個時候空運幾乎完全停頓下來;在史達林格勒的德軍可望在二月的後半月得到救援。這一切的前提是南線的恢復並從高加索撤出a集團軍群。只要第六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能堅持,這種失敗後的危險仍然能夠轉為德國的一個巨大勝利。
曼施泰因這時發覺自己處於對任何一個有良心的將軍來說都是可悲的境地:暫時他只得依賴被圍困的第六集團軍堅持下去‐‐他甚至不得不命令它這樣做。他這樣做至少可使保盧斯不要負最後的責任。在這件事上,保盧斯直到最後都按照所要求的做了。他與各軍軍長取得一致意見後,拒絕了俄軍一九四三年一月八日要第六集團軍投降的要求。接著一月二十二日俄軍對被圍的第六集團軍發起總攻。保盧斯沒有請示元首大本營,就拒絕了他的上司曼施泰因的建議。曼施泰因建議‐‐用施密特參謀長的話說‐‐他應當&ldo;為最後的結局作準備&rdo;,意思是他應當讓不能再打下去的部隊安排投降,雖然到這時曼施泰因並不象早些時候那樣絕望地想依賴第六集團軍的犧牲德爾在自己著作的第118 頁非常嚴厲地批評了保盧斯陸軍元帥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最後階段的態度。迄今為止,除象曼施泰因這樣的回憶錄外,德爾少將對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大規模的史達林格勒之戰進行研究的這本著作也是唯一的一本值得認真對待的軍事歷史著作。德爾本人在其著作的前言中寫道:&ldo;我的著作的最大弱點是缺少第6 集團軍指揮人物提供的證據。有關俄國方面的情況論述得也不充分,因為俄方的材料只能十分謹慎地加以應用。關於俄軍的意圖、命令和部隊行動,這些材料幾乎提供不出什麼可靠的資料。&rdo;本文至少可以彌補德爾提到的第一個缺陷,因為它應用了第6 集團軍參謀長提供的證據和材料。就俄方的材料而言,情況仍不能令人滿意,雖然其間出版了葉廖緬科元帥(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和朱可夫元帥關於第62集團軍的回憶錄。在寫本文時,作者還未得到這些回憶錄。。
在蘇軍成功地把德軍佔領區分割成兩塊以後,最後的結局於一月三十一日來到了。當俄國軍隊出現在史達林格勒行將滅亡的第六集團軍最後一個司令部前的紅場上的時候,剛擢升為陸軍元帥的保盧斯和他的參謀長施密特少將投降了。那些抽調到這裡來保衛司令部的德軍不等命令便放下了他們的武器。二月二日,在北部地區指揮第十一軍殘部的施特雷克爾將軍也投降了。從一月二十二日以後,本來沒有意義再作犧牲,但是保盧斯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偏離他曾經走過的道路。就這樣,一名陸軍元帥、二十四名將軍以及大約九萬名官兵當了俘虜。這是比死亡好不了多少的一種形式。直到最後一刻,希特勒仍禁止任何形式的投降。他現在認為保盧斯沒有象他應當做的那樣行事,並說保盧斯到了流芳百世的邊緣時失節了,他應當自殺。
史達林格勒之戰一再被描繪成東線戰爭甚至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如冷靜地估計,就會表明史達林格勒戰役不配在歷史上佔有這麼高的地位。稍後,在二月中旬的哈爾科夫第三次戰役中,德軍顯示出它的好鬥精神絲毫沒有喪失。正是在這次戰役中曼施泰因實現了他的最輝煌的成績之一:從後方發起反攻把突破防線的蘇軍封鎖了起來。只是在代號為&ldo;城堡&rdo;的夏季攻勢失敗以後,以及在庫爾斯克與別爾哥羅德兩次戰役以後,東線戰場的主動權才最後轉到敵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