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1/2 頁)
5月,根據中蘇航空協議,中國向蘇聯租賃的&ldo;修理列車&rdo;(流動工廠)開到瀋陽飛機廠。修理列車有十節,上有150多名蘇方技術人員和工人,以及配套齊全的修理裝置。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瀋陽飛機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很快掌握了蘇式飛機的修理和零配件製造技術。
繼蘇聯的修理列車(流動工廠)開到瀋陽,蘇聯政府根據中蘇兩國政府正式簽訂的協定,派來了設計人員,送來了設計器材、資料等。在他們的幫助下,中國繼瀋陽之後,在哈爾濱、南昌、株洲等地建起了一所所現代化航空工廠。
周恩來主持的航空工業上馬會議召開一年後,1951年12月10日,還是在中南海西花廳,劉亞樓和那些最先商討如何建立中國航空工業的人們,又被周恩來召集來開會,國家計委副主任李富春、副總參謀長粟裕也參加了,討論航空工業3至5年由修理過渡到製造的發展計劃草案。
一個多月前,也就是10月30日,中蘇兩國政府正式簽署協定:蘇方答應援建中國6個修理廠及其所需技術資料、裝置、材料、配件等,並派遣專家、顧問來華,支援總金額為3000萬舊盧布。
有這個好訊息鋪墊,這次會議內容更顯得令人亢奮、令人陶醉。根據計劃草案,航空工業轉向製造後,修理與製造分開,擬建立8個修理工廠,連同修理裝置都移交給空軍。這次會議還決定創辦一所專門的航空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後改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李富春對劉亞樓說:你這個空軍司令可真行!
劉亞樓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空軍缺飛機,朝鮮戰場缺飛機,沒有飛機,我還不是個光桿司令!
是啊,他怎能不喜悅呢,一年前在這裡是討論要不要搞航空工業,如何搞航空工業,3年後就能看見自己製造的飛機了,空軍飛行員就能駕駛著中國造戰機巡邏疆土參加作戰了。
會上,周恩來作最後定奪:就按照你們提的計劃辦!這個計劃完成之後,就可以生產3600架飛機了。
周恩來看了看劉亞樓:在這個數量中,殲擊機、教練機、運輸機等各種飛機所佔的比例,要請空軍審議一下,看是否符合軍委有關規定的比例關係。計劃中海軍所需要的飛機應考慮在內,海軍與空軍的比例是20:80,海軍組建21個團,空軍88個團。最後,周恩來宣佈:同意再向蘇聯聘請25名專家,完成這個計劃需要的人員、資金等,由富春同志辦理。看來,需要的資金摺合成小米50億斤可能就夠了,但我們準備拿出60億斤辦航空!
這無疑是個驚人的方案,周恩來的話音剛落,小會議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藍圖,在中南海誕生了。毛澤東很快批准了此方案。
1952年5月18日,中央軍委做出《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議案》,這是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一份重要檔案,確定了航空工業建設的方針、原則和規劃。
我們造的飛機起飛了
1952年7月底,周恩來再次在西花廳召集解決航空工業發展具體問題的會議。他對何長工說:翻譯的問題,由你和空司商量解決,劉亞樓同志答應給人。當會議快結束時,對空軍工作一向欣賞有加的周恩來,忽然批評起空軍來,主要針對空軍抽除錯飛員的動作過慢。他限令空軍:必須在8月15日前,把試飛人員送到飛機製造廠。
劉亞樓沒有參加這次會議,得知周恩來的批評,馬上找來這項工作的負責人,一頓猛批。工作怠慢,拖後腿,那是劉亞樓所不允許的。他把雷厲風行的作風帶到了空軍,豈料竟有某些領導幹部在他眼裡摻沙子,而且出在空軍參與精心籌劃的航空工業建設上面,害得空軍捱了總理批評,這還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