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第1/2 頁)
&ldo;若鐵路造成,則聲勢聯絡,血脈貫通,裁兵節餉,並成勁旅,防邊防海,轉運槍炮,朝發夕至,駐防之兵即可為遊擊之旅,十八省合為一氣,一兵可抵十數兵之用,將來兵權、餉權俱在朝廷,內重外輕,不為疆臣所牽制矣。&rdo;
不僅如此,鐵路營業收費還可以養兵,&ldo;則厘卡可以酌裁&rdo;,&ldo;裕國便民之道無踰於此&rdo;。&ldo;若一旦下造鐵路之詔,顯露自強之機,則氣勢立振,……不獨俄約易成,日本窺伺之心亦可從此潛消矣。&rdo;正好在這一年李鴻章奏請架設電線,劉氏說:&ldo;電線須與鐵路相輔而行,省費既多,看守亦易。&rdo;劉銘傳還提出造鐵路幹線的設想:南路二條,一由清江經山東,一由漢口經河南,均達北京;北路由北京東至瀋陽,西通甘肅。先辦清江至京一條,以與議設之電線相表裡。應該說,劉銘傳的建議是及時的可行的。清廷於當天即下達了&ldo;著李鴻章、劉坤一北洋、南洋大臣悉心籌商,妥議具奏&rdo;的上諭。
在李鴻章、劉坤一未及復奏時,頑固派代表翰林院侍讀學士張家驤首先提出反對意見。其基本理由與當年反對洋商在中國造路相類似,不過這時更具體化並有針對性地描準劉銘傳的建議。張氏提出造鐵路三大弊端,除所謂影響民間田畝、房舍、墳墓等之外,就是清江開設鐵路,洋人&ldo;藉端生事,百計要求&rdo;前往這個未開埠的城市,&ldo;則將何以應之&rdo;;&ldo;鐵路既開,則由上海、漢口入京者,大半歸於陸行,天津碼頭即將從此而衰,……招商局數百萬款項棄於一旦&rdo;,是&ldo;耗費巨資以求不可必得之利&rdo;,必不可行。清廷亦於當天批交李鴻章、劉坤一,著將張氏奏摺與劉銘傳奏摺一併複議具奏。
李鴻章於張家驤上奏後10天即具折聲援劉銘傳,他在《妥籌鐵路事宜折》中首先列舉歐美各國之所以日臻富強的原因,是&ldo;有輪船以通海道,復有鐵路以便陸行&rdo;,並闡述了鐵路有易於集兵、利於運輸以及軍餉、通訊、救災、拱衛京師等九利,其中&ldo;國計、軍謀兩事,尤屬富強切要之圖&rdo;。李鴻章極力贊成劉銘傳的修築鐵路和先修清江一路的建議;並針對張家驤的&ldo;三弊&rdo;逐一予以駁斥。與此同時,李鴻章又致函醇邸奕申述奏稿中的論點,對於奕各項疑問一一予以說明,希望得到支援。至於劉坤一的意見,李鴻章雖有&ldo;妨民間生計&rdo;、&ldo;內地稅厘將歸烏有&rdo;等&ldo;過慮&rdo;,但基本傾向如其所說&ldo;劉銘傳所請,適與臣意相符&rdo;,表示了支援的態度。
然而,頑固派不甘示弱,他們瘋狂反撲。通政使參議劉錫鴻赤膊上陣,聲言:&ldo;火車實西洋利器,而斷非中國所能仿行&rdo;,提出&ldo;不可行者八,無利者八,有害者九&rdo;,聳人聽聞地叫嚷&ldo;若造鐵路,則不惟不設險,而且自平其險,山川關塞,悉成馳驟之坦途,重門洞開,屏障悉撤,一夫奮臂可直入室矣。&rdo;這實際上是10餘年前反對洋人在中國築路時所謂&ldo;盡東其畝&rdo;語言的重演,並無新意,如果說有什麼新意的話,那也只是以之對付侵略者的武器拿來對付劉銘傳罷了。其他如降調順天府府丞王家璧、翰林院侍讀周德潤等也迫不及待地出場扮演反角,陳述不宜築路的陳詞濫調。
經一段時間的爭論,清中樞於1881年2月14日(光緒七年正月十六日)下達上諭:&ldo;鐵路火車為外洋所盛行,若以創辦,無論利少害多,且需費至數千萬,安得有此鉅款?若借用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