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第1/2 頁)
洋務派不僅在淞滬鐵路的交涉上與列強針鋒相對,且在築路行動上也是與洋商同步進行的。大約就在英人修築淞滬鐵路的同時,臺灣基隆礦區於1876年秋建築了一條輕便鐵道,利用海岸坡度由礦井滑行至海岸邊。雖未用機車牽引,卻是中國自己的第一條鐵軌道。應認為是一個良好的開端。1876年初被授為福建巡撫的丁日昌,乘機擬訂了一個發展臺灣鐵路的宏偉計劃。他親赴臺灣進行考察,於是年冬向清廷上了十害、十利和七不必慮的奏摺。
那就是:輪路礦務不興有著&ldo;道阻信艱&rdo;、文報難通、敵兵隨處可以登岸、我駐兵撤兵進退兩難、兵多餉需糜費等十害;輪路礦務興辦有著&ldo;軍情可瞬息而得&rdo;、軍隊可&ldo;朝發夕至&rdo;使敵人有&ldo;迅雷不及掩耳&rdo;之感、日本看到臺強有如&ldo;芒刺在背&rdo;時存忌憚之心……狡謀自息&rdo;等十利;輪路礦務並舉、工商發達,自不愁經費不足等七不必慮。具體建議先開辦臺灣前山自基隆至極南之恆春約近千里之鐵路,將來經費足條件成熱再興辦後山鐵路。丁氏慨乎言之他說,對臺灣而言,&ldo;輪路礦務,奏功之針石也&rdo;。另在附片中說:臺灣&ldo;必須辦輪路、電線、礦務,而後始能一勞永逸&rdo;。這得到李鴻章、沈葆楨等大臣疆吏的響應與支援。李氏說:&ldo;鐵路、電線相為表裡,功用最大&rdo;;沈氏聲稱:&ldo;鐵路一端,實為臺地所宜行&rdo;。總理衙門作出&ldo;舉辦輪路為經理全臺一大關鍵,尤屬目前當務之急&rdo;的結論上報清廷中樞,&ldo;請飭下丁日昌審度地勢妥速籌策,務當力為其難,俾安內攘外,均有裨益。&rdo;總署惟恐頑固守舊勢力的反對,故特別強調&ldo;臺灣海島孤懸,迥非內地可比&rdo;,以減少阻力。清廷並同意自光緒三年七月起,粵海、潮州、閩海、浙海、山海等五關,並滬尾、打狗二口之四成洋稅,暨江海關四成內二成洋稅劃出半分之半,批解福建巡撫兌收;其每年酌提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厘金,亦自本年始以一半批解福建丁日昌兌收。臺灣修火車路的經費有著落了。看樣子,清政府對於臺灣築鐵路的決心是很大的。
然而,工作進展很不順利,主要原因是款項缺乏。在清廷決議下達之初,丁日昌就呈清清廷將規定解福建之款仍歸南北洋大臣提收,因為他認為&ldo;此款若由臣催收,必致百呼而無一諾&rdo;,築路經費一定會落空。後果不出丁氏所料,各關各省根本不按規定交兌,以致工程無法進行。丁日昌雖曾擬借麗如銀行50‐60萬兩先築府城至旗後口80裡鐵路。後以丁日昌病免而作罷。奕回憶此事說,當年丁日昌建議臺灣須修鐵路,&ldo;因經費無措,迄未果行。&rdo;臺灣修鐵路在當時雖未果行,但意義卻很重大。主要的一條就是衝破了不許築鐵路的禁區。在1874年海防議起時,以李鴻章為代表&ldo;瀝陳煤鐵礦必須開挖,電線鐵路必應仿設&rdo;時,&ldo;廷臣會議皆不置可&rdo;,有些大臣還&ldo;痛詆之&rdo;。後在煤鐵礦的開採乃至電線敷設上雖有突破,但當李氏向奕&ldo;極陳鐵路利益,請先試造清江至京以便南北轉輸&rdo;時,奕雖亦以為然,但仍&ldo;謂無人敢主持&rdo;,乃至於&ldo;遂絕口不談&rdo;修築鐵路事。可見其艱難程度了。時隔僅僅兩年有餘,在修建鐵路問題上有如上所述的突破,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所謂臺灣&ldo;非內地可比&rdo;,那不過是飾詞罷了。應該認為,這是時勢之必然,也是對列強侵略者覬覦中國鐵路修建權的一個挑戰和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