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1/2 頁)
從16世紀末到20世紀未,中國文人中一直有這樣一種傾向:為了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防止西方的滲透,拒絕參閱除中國書籍以外的其它任何國家的著作。這種純傳統主義是以忠於中國價值觀念為掩護的。而當他們不敢否認&ot;科學&ot;的優越性時,他們便迴避問題的實質,自以為真理在握:&ot;漢朝時沒人會測算天體間的相互位置,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們的朝代經歷長達4個世紀的繁榮。用不完美的天文學要比用夷人的天文學體面。&ot;在文化革命期間,有人聲稱:&ot;寧要社會主義火車的誤點,也不要資本主義火車的準點。&ot;中國人這種只靠自己的偏見猶如一條紅線一直貫串到毛去世為止。&ot;四人幫&ot;--人數應該還要多一些--在10年裡對從貝多芬到安東尼奧尼這些&ot;資產階級秩序&ot;的同謀所帶來的西方影響進行了批判。
當然,在這幾個世紀裡,有一批文人設法把中國的傳統與西方的發明結合起來,但他們始終是少數。乾隆是他們中的一員嗎?我們所掌握的材料說明情況正相反。他後來就英國人送禮所寫的這首詩就證明瞭這一點。
視如常卻心嘉篤,
不貴異聽物詡精。
懷遠薄來而厚往,
衷深保泰以持盈。
然而,為什麼乾隆後來二次觀看這些陳列的禮品呢?為什麼在這8、9兩個月期間他對這些禮品給予了超出禮儀的重視呢?為什麼皇帝為馬戛爾尼訪華一事異乎尋常地寫了那麼多諭旨,似乎在那年它成為乾隆的頭等大事呢?這裡的真相具有兩重性:公開蔑視,內心欣羨。
英國人嘲笑那些靠中國人的天真而發跡的&ot;主張矇昧主義的天主教徒&ot;。但實際情況並不那麼簡單。英國人確實是他們那個世紀的人,他們以為啟蒙時期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並以此自命不凡。他們沒有學會相對地看問題。他們低估了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所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不過,西方人之間是不互相揭短的。所以,雖然使團蔑視傳教士,譴責他們的無知,但在中國人面前則緘口不言。皇帝可以繼續以為他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天文學家,並為此洋洋得意:&ot;今貢使見天朝亦有通曉天文地理修理鐘錶之人在旁幫同裝設,不能自矜獨得之秘。其從前誇大語言想已逐漸收斂。&ot;
第二十四章 您有統治國家的科學嗎?
(1793年8月22日-28日)
很快,&ot;從王公到平民百姓&ot;,所有的中國人都參觀了禮品展。前來參觀的絡繹不絕。&ot;所有文人以及所有沒陪同皇帝去熱河的官員都蜂擁來到圓明園&ot;。他們和兩個世紀前利瑪竇遇見的中國人一樣,驚奇地發現地球儀上的中國是如此之小,以致懷疑這些&ot;紅毛人&ot;有意把中國縮小了。他們看了很反感,便很快就轉身走開了。
天文學家把這種反應看作是幼稚:&ot;他們像小孩似的,很容易滿足,但同樣也很容易厭倦。&ot;的確,從那以後,許多旅行家,甚至一些中國人都談到中國人的&ot;孩子氣&ot;。魯迅認為:&ot;政府像對待孩子似地對待大人。&ot;他們之所以像孩子,難道不正是因為他們社會的指揮系統強迫他們停留在兒童狀態嗎?這同盆景的栽培者強迫樹木不長大,小女孩的腳被裹腳布纏得永遠嬌小不是一樣嗎?
弒父
弗洛伊德也許會同意丁維提的觀點,認為中國人不會長大成人。如果一個孩子只能&ot;殺&ot;了親生父親才能成人,那麼在忠孝作為必須遵守的集體品行和禮儀的情況下怎麼&ot;殺&ot;父呢?這種對皇帝和祖輩的崇拜共同構成一種盡善盡美的父權主義。毛幾乎沒有減弱人們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