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頁(第1/2 頁)
松筠安撫馬戛爾尼:&ot;陛下的敕書僅僅是重提一下帝國自古以來的慣例以及皇上嚴格遵守它們的決心。皇上對於任何形式的變化都充滿了懷疑。他拒絕英國的要求是因為它們將會招致他無法接受的革新。但是這對英國的利益並不意味著有什麼惡意。相反,人們將很快可以看到陛下對在廣州的英國人非常友善。&ot;
另外,中國政府的制度給總督留有相當大的主動權;具體說,作為皇親國戚的長麟在廣東能左右局勢:他的廉正和禮貌應當給人留下極好的印象。他受命結束外國人在廣州遭受的一切不公正待遇。
馬戛爾尼抓住了這個機會。難道不能把這些好話白紙黑字的寫下來嗎?他一心想把一份中國的承諾帶回倫敦。松筠提出禮節問題加以反對。使團的使命已經結束:朝廷和特使之間不能再進行任何書信往來了。
松筠拒絕了客人的要求,但又設法要寬慰他一下,就引用了從收到的書信中摘出的一些恭維使團的話。朝廷給松筠一方面下達嚴厲的可以在必要時使夷人&ot;膽戰心驚&ot;的指令,但這些由松筠自己掌握;另一方面,要求他對夷人表現得客氣,這樣可以使&ot;他們感激涕零&ot;。因此他強調皇上的&ot;善意&ot;,如準許英國人在舟山護理他們的病人,並在寧波以優惠的稅率購買東西。
馬戛爾尼在敵對國家活動,而他的陪同卻受命要他相信天子對他&ot;關懷備至&ot;,翻譯敕書的神父這樣寫道:&ot;e ad blanditias&ot;(愛撫備至)。
&ot;我們提出了過分的要求&ot;
聽了馬戛爾尼的說法,我們再來聽聽松筠的說法:同一事實,兩種看法。事實是:兩個人交談,中間只隔著一杯茶。看法是:正好相反的兩個世界。馬戛爾尼自我匯報,他分析,思考,探索。松筠則向其皇上匯報:他要給反映亙古不變的秩序的長詩再加上幾段。
&ot;奴才松筠跪奏為奏聞事。
正副貢使同通事至奴才舟中,據稱:我們屢受大皇帝恩典;我們所請各條原是不知天朝體制。恐國王怪我們的不是。
&ot;奴才遵照敕諭指示各條詳晰大皇帝於各外國不請體制之事必據理指駁,爾等不必過慮。
&ot;復據稱:我們償後來所請各條原是我國王之意。奴才國思此條若不向其愷切說明,恐又生枝節,即諭以:大皇帝不忍在爾國王處遽加顯斥,以保全爾國王顏面,這是大皇帝鴻慈俯體。若是爾國王將來復以己意另具文呈遞,必致上幹斥責。
&ot;伊等點首會意,據稱:惟敕書內指駁行教一條,我等尚不甚明白。我等……並不敢說要英咭利國的人在京行教。奴才當即告以:中國自古以來聖帝哲王垂教創法,華夷之辨甚嚴。百姓遵守典則,不肯妄為致惑異說。
&ot;該貢使等聽聞之際意甚領悟忻喜,據稱:今見大皇帝所辦之事俱按大理;敕諭各條我等如今已能解說,實在心裡敬服。又肯照應我們在澳門的買賣,我等回去告知國王,國王歡喜。&ot;
事情就是這樣……此間,倒數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揭示了3個問題。首先,松筠承認馬戛爾尼根本未為宗教問題提過要求,因此信上的有關內容是中國人主動提出的,目的在於預防在這方面提出任何要求。其次,這段內容駁斥了一些歷史學家的論點,他們曾懷疑善良的神父在翻譯時增添了內容。最後,這段內容明顯地預示對佈道的限制,甚至要對此進行迫害,事實上,這種迫害很快就開始了。
大運河
10月22日,船隊繼續前進,兩岸都是棉田。河流蜿蜒曲折,在數小時內,太陽竟有20多次改變方向,一會兒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