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第1/2 頁)
&ldo;其法亦不及要領,徒戮其心: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漸,或三歲而戮之、十年而戮之、百年而戮之&rdo;;
&ldo;戮其心&rdo;者,就是誅心大法,此法非吾國獨有,然論此法之百代相傳、發揚光大、愈演愈烈,則四海以內、萬國之林,似無出吾國之右者。大家小日子都過得好好的,你憑什麼就憂憤啊、思慮啊、要作為啊、要講廉恥啊、要去渣滓啊,你有病啊?有病就得給你治,病得不輕給你慢慢治,三年也罷,十年百年也罷,不把你給治好了,還真對不起這誅心大法。當然,治好了病,才人也就被&ldo;戮&rdo;沒了。因此:&ldo;才者自度將見戮,則蚤夜號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則蚤夜號以求亂&rdo;。衰世之才人,死路一條,所以,他渴望治世早日來臨。左等右等,等不來治世,他心一橫,便日思夜盼以求亂世了。亂世固然不好,但至少有機會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至於隨亂世而來的血海骨山、拋妻別子,便匪所思存、無暇計及了。
然自珍此段酷評終是寓言體,而非觀點鮮明的時評。孔子說:&ldo;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rdo;;吾人翻開歷史書,便可知道,早在自珍寫下這段&ldo;空言&rdo;以前,&ldo;悖悍&rdo;的白蓮教便已做過一樁&ldo;深切著明&rdo;的大事,大清的天下早非治世,亦已結束衰世,實已迎來了亂世。
治世乎
清聖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其孫高宗(乾隆)踐阼之初,便發下大願:&ldo;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有逾皇祖紀年之數&rdo;。這算是孝道之一種;例如,老爸在世沒嘗過冰淇淋的滋味,兒子有機會吃,按理即當拒絕‐‐否則,口體之享受&ldo;有加於先人&rdo;,大不孝矣‐‐然形格勢禁,也有拒絕不了的時候,這時,就得痛哭流涕,說幾句傷心的話,這才好掄圓了猛吃。九五之尊,其滋味遠勝於冰淇淋,因此,高宗執政六十年一滿,雖然實踐了諾言,將寶位傳給嗣子仁宗(嘉慶),但是,一口冰淇淋也不吃,他還是做不到。於是,&ldo;自稱太上皇,以遂初元告天之本志,初非欲自暇自豫、深居高拱,為頤養高年計也。是以傳位之後,朕日親訓政&rdo;。這個理由冠冕得很:我退下來,是為了表示對祖宗的尊敬;我退而不休,則是服從革命工作的需要。只是這麼一來,繼任為皇帝的仁宗就不好調整心態了。若仍為皇子,那就什麼事都好說,自有一套皇子的規矩照著做;可名義上做了皇帝,卻又得不著皇帝的實權,上面壓著個太上皇,邊上還有個和中堂(珅),名實不符,故步全失,進退為難,情何以堪?基層群眾往上看,全是領導,雖有大小之別,究屬同一本質,不太容易看清大小各位領導的苦衷;而一直在高層徘徊的領導們,則深深知道排名這個東西,一位之差,幾若天壤。第一就是第一,除了第一,什麼都不是。皇帝是什麼?皇帝是&ldo;予一人&rdo;也,要是這&ldo;予一人&rdo;邊上並排站著人,甚至上面還坐著人,那叫什麼皇帝?以故,自高宗內禪到駕崩這三年多時間,仁宗過著一種&ldo;動心忍性&rdo;的生活。做人難,做接班人最難。君不見林副統帥&ldo;動心忍性&rdo;的涵養功夫太差,接班人做不下去,索性坐飛機一頭撞死在大漠?吾人平頭百姓哪裡體會得到這種不勝寒的高樓滋味?
忍了三年,老爸一死,仁宗就不客氣了。怎麼講呢?高宗認為,在他治下,大清國版圖擴充、人民安定,是個不折不扣&ldo;已治已安&rdo;的盛世。而實際上,自乾隆三十九年起,白蓮教就一直沒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