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1/2 頁)
滿、漢之間還有一宗不平等,則是法律上的不平等。旗人涉法,分別由宗人府、內務府、各地通事廳管轄(或先行審訊),而逸出國家司法體系之外,在旗、民發生糾紛時,其理訟、量刑將不可避免庇護旗人,引致漢人不滿。尤令人憤憤不平者,則是旗人在刑罰執行方面亦有優待。如,旗人犯法依律當充軍、流放、坐監者,可以帶枷示眾代替:漢人判徒刑一年,就得坐滿一年牢,而等罪旗人帶枷二十天便可抵刑;漢人被判流放二千里,旗人帶枷五十天即可。甚至,犯了死罪,如&ldo;毆死有服卑幼&rdo;,漢人例由刑部&ldo;匯題&rdo;(成批辦理),皇帝泛覽一過後便行刑抵命,若是旗人,則須逐案&ldo;請旨定奪,不得概入匯題&rdo;。若其父祖伯叔兄弟及子孫陣亡的旗人,只要未犯下謀反、殺父等&ldo;十惡&rdo;不赦之罪,&ldo;準免死一次&rdo;;其本人嘗因出征負有重傷,或軍前效力有據,&ldo;亦準免死一次&rdo;。這麼一通融,絕大部分旗人(尤其是滿洲人)便都握有一面免死金牌。官制上的不平等,不影響平頭百姓的生活;婚姻上的不平等,漢族的曠男怨女亦應無怨言;福利上的不平等,&ldo;非國有&rdo;國民也勉強能接受;但是,有人取了你的性命,卻可&ldo;免死一次&rdo;,豈不太過恐怖?更恐怖的是,享受這種特權的人竟有數十萬之多,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錢穆總結清代的民族政策,謂其主要特色為:&ldo;一面箝制士大夫,而一面則討好民眾&rdo;;其語蓋為康熙五十一年上諭&ldo;永不加賦&rdo;之旨而發。雖然此項&ldo;德政&rdo;已被諸多史家、經濟學家共同判定為徒有虛名,此後清廷行政,不僅不能保持低稅費,反而在實際上加深了人民負擔,然其立法之初心實無可指摘。但是,根據上述惡法,因旗人可以多死一次,故漢人須以來生為注,方有資格參與這場慘澹賭局;雖不必旗人個個嗜殺,然已導致無辜漢民午夜夢回,便須提醒自己無論何事,務必忍氣吞聲,切不可與在旗之人較一短長,以免血光之災。此情此景,不必身歷親睹,偶一思之,便令人氣沮傷心也。這難道也算是&ldo;討好民眾&rdo;麼!
在政治上的共和特色被閹除後,僅餘民事福利和刑事特權的八旗制度,雖然令統治集團內部的執政風險減低至最小,甚至因此讓皇室擁有了數百萬的鐵桿支持者,但是,這個制度卻不但深深傷害了&ldo;士大夫&rdo;,也狠狠傷害了國中絕大多數非旗籍&ldo;民眾&rdo;。由此,我們似可明白:為什麼清朝覆亡時&ldo;殉國&rdo;的人數那麼少,堪稱史上少見;為什麼辛亥革命時,&ldo;叛軍&rdo;就憑著根本不足燎原的星星之火也能顛覆政權;為什麼民國成立,喊一聲剪辮子,全國民眾踴躍響應,似乎一夜之間便完全忘記了三十年前對&ldo;長毛&rdo;的鄙視。由此上溯,我們更可以明白:為什麼道光政局的特點是&ldo;萬馬齊喑&rdo;;為什麼鴉片戰爭時期喪權辱國的幾乎全是八旗子弟;為什麼道光末一個小縣城的暴動,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掀起那麼大的波瀾;為什麼同治中興的名臣名將幾乎清一色都是非旗籍;為什麼甲午海戰後,旗籍勢力捲土重來,甫一動作,便陷於亡國境地。
盛世之衰
衰世耶
龔自珍是個酷評家。嘉慶二十、二十一年間,他寫了二十幾篇酷評,稱《乙丙之際著(塾)議》,第九篇討論治世與衰世,出語冷峭,堪稱其中最酷者。其首曰:
&ldo;衰世者:文類治世。名類治世。聲音笑貌類治世。黑白雜而五色可廢也,似治世之太素;宮羽淆而五聲可鑠也,似治世之希聲;道路荒而畔岸隳也,似治世之蕩蕩便便;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