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3 頁)
皇考六十年的英名總算保住了,高宗九泉之下,也應伸出大拇指讚嘆一聲:乖兒子。只是接下來仁宗這二十五年的天子生涯可就懸了:嘉慶九年,白蓮教之亂方告平定;十一年,苗疆之亂平;十四年,南海海盜肅清;十八年,畿輔天理教起事,殺進紫禁城。可以說,仁宗之任期,無日不在提心弔膽中度過。滿清列帝中,論心神恍惚、不安於位的程度,除了他的孫子文宗(鹹豐),當以仁宗為最。然費盡心神,到處滅火,後人對他的評價卻還沒一句好話,如這一句:&ldo;讀嘉慶二十五年之史,所差強人意,僅誅和珅一事耳&rdo;。吾人細繹此中曲折,不得不嘆息,仁宗遭遇如此不堪,都得怪他那個好大喜功、諱言災亂的老爸。誰曾想接踵治世而來的竟是這麼個世界呢?然委屈更甚於仁宗者,猶後繼有人,此人即高宗之孫、仁宗之子‐‐宣宗(道光)。
乾隆自謂&ldo;治世&rdo;,嘉慶則被龔自珍稱為&ldo;衰世&rdo;,到了道光,若不出現&ldo;亂世&rdo;,那天下之&ldo;蚤夜號以求亂&rdo;的各路&ldo;才者&rdo;怎麼會答應?此亦歷史之長期合理性之一種罷。
亂世也
天子者,代天育民;反過來,天子也可以代天殺人。這就是天賦帝權中最重要的一項。然大概而言:一些開國之君,興起於草莽,篡奪於宮禁,不得已親自動手殺人;以及一些性情殘忍,視法製程式為虛設的暴君,偶嘗手刃臣民;除此以外,有過親手殺人經驗的帝王,史上並不多見。宣宗拜天理教之賜,得以廁身於此一稀見行列;且不殺則已,一殺,便殺了一雙。事情發生在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在養心殿外與旻寧(那會兒還不能稱宣宗)邂逅,旻寧&ldo;槍斃二賊,餘賊潰散,亂始平&rdo;。事聞,文宗表揚他&ldo;忠孝兼備&rdo;,賜封&ldo;智親王&rdo;,順便將他的火槍賜名為&ldo;威烈&rdo;。除了這次&ldo;殺賊&rdo;,宣宗繼位後還有一次&ldo;殺人&rdo;經驗。某夜,宣宗在乾清宮,盛怒,立招值班侍衛王入宮,親授寶刀,令太監帶路至某宮某室,於床上取一宮眷首級來復命。為什麼殺,殺了誰;已不可考。然欽賜寶刀,又命提頭來見,此與親自動手無甚區別。即此觀之,宣宗之性格頗有幾分俠動之氣,似與舊史定論所謂&ldo;恭儉寬仁,守成令主&rdo;有些出入。
&ldo;守成&rdo;一語,其為褒義抑為貶辭,視語境而定。如,蕭規曹隨,曹參即&ldo;守成&rdo;者,此可謂褒。而宣宗繼統為政,不論國內之民亂,單說鴉片戰爭之割地賠款,即已是&ldo;守成&rdo;失敗。而《清史稿》猶稱之為&ldo;守成令主&rdo;,則知其為委婉的批評,而非實在的讚許。且《清史稿》論其處理鴉片戰爭一事,曰:&ldo;當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rdo;;則又是&ldo;為尊者諱&rdo;的曲筆。蓋&ldo;先之以操切&rdo;者,並非&ldo;當事大臣&rdo;,而是宣宗自己。宣宗對&ldo;夷人&rdo;的態度,雖非抱有極度狹隘的&ldo;民族主義&rdo;,如其孫穆宗(同治)然,而論&ldo;懷柔遠人&rdo;手段之圓滑,則遠遜其祖高宗。他的&ldo;操切&rdo;,屢見於親筆批答之硃諭。如道光十九年九月,林則徐擊毀英艦,奏捷,宣宗批曰:&ldo;不患卿等孟浪,但患過於畏葸&rdo;;則徐折內建議:&ldo;(此役後,英人)苟知悔悟,盡許回頭&rdo;,宣宗不以為然,批曰:&ldo;不應如此,恐失體制&rdo;。此種舉動,難道不就是&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