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第1/2 頁)
領導爬起來
酷暑七月,陳粟不利。
讓陳毅、粟裕感到十分突然的,是毛澤東六月二十九日發來的電報:
……你們應以兩個至三個縱隊出魯南,先攻費縣,再攻鄒(鄒縣)、滕(滕縣)、臨(臨城)、棗(棗莊),縱橫進擊,完全機動,每次以殲敵一個旅為目的。以殲敵為主,不以斷其接濟為主。……我軍便不應再繼續採取集中兵力方針,而應改取分路出擊其遠後方之方針。其外出兩路兵力,或以兩縱隊出魯南以三個縱隊,出魯西亦可……
在這封電報中,毛澤然改變了一個月前要求陳粟不要分兵、堅持內線殲敵的方針。
此時,就全國戰場而言,山東依舊是國共兩軍對峙最嚴重的地區。就軍事形勢而言,陳毅、粟裕承擔的壓力最大。
陳毅、粟裕決定:將華東野戰軍主力分成三路向敵人發動攻擊。具體部署是:由葉飛、陶勇率第一縱隊和第四縱隊組成左路兵團,越過臨蒙公路向魯南挺進;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率第三、第八、第十縱隊組成的右路兵團,向魯西的泰安、大汶口方向挺進;陳毅和粟裕直接指揮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縱隊和特種兵縱隊集結在沂水、悅莊公路兩側,各以少部兵力與北犯之敵接觸,主力待機出擊。此作戰部署於七月一日開始執行。
第五章 破釜沉舟(11)
這就是華東野戰軍戰史上著名的&ldo;七月分兵&rdo;。
&ldo;七月分兵&rdo;導致了一系列作戰不利的後果,因此也成為華野戰史上頗具爭議的軍事行動之一。
從當時戰場局勢上分析,毛澤東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違反一貫主張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軍事原則,冒著被各個擊破的危險而採取分兵出擊的舉動,無疑是配合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出動中原所必須。山東戰場的大規模作戰勢必牽制國民黨軍,抑或造成國民黨軍為增援而進行頻繁調動,若能在機動中尋機大量殲敵將是對劉鄧大軍最有利的配合。但是,毛澤東擔心的是時間:劉鄧大軍的出動時間已無法更改,必須按時對其進行強有力的軍事配合,而陳粟大軍目前還無法預測戰機到來的時間。劉鄧大軍已是不能等待。
六月二十八日,葉飛、陶勇的左路兵團出發了。天降大雨,官兵在泥濘中向魯南奔襲五百華裡,深深地插入了國民黨軍的側後。十天之後,左路兵團開始攻擊費縣,一夜之間便將國民黨守軍全殲。天亮的時候,國民黨軍的飛機來了,密集的炸彈把費縣炸得天翻地覆。轟炸給共產黨攻擊部隊造成傷亡。
左路兵團接著攻擊棗莊和嶧縣,葉飛和陶勇同時對兩座縣城實施攻擊,導致本不充裕的兵力被分散,加上攻城器材嚴重缺乏,彈藥也因連日大雨被淋濕而失效,結果持續了整整四天的攻擊毫無效果。葉飛和陶勇決定放棄鄒縣,集中主力全力攻擊滕縣,但國民黨軍七個整編師已增援而來。左路兵團只有迅速撤離戰場。
右路兵團的任務是攻擊濟寧和汶上。
濟寧守軍為國民黨整編七十二師全部以及整編六十六、七十師各一個團,總兵力達兩萬餘人。三縱八師奉命對內城實施攻擊,守軍的炮火出奇的猛烈,城中街道狹窄,共產黨官兵缺少防炮經驗,不會在街道中築起防禦工事,結果傷亡巨大。在東南角攻擊的九師一度攀登成功,突進城內七個連,但很快遭到守軍的猛烈反擊,突進去的部隊被壓縮在城內一角。守軍集中炮火封鎖突破口,攻擊的後續部隊無法增援,結果突進去的七個連的官兵全部戰死。
濟寧一戰,三縱傷亡達三千二百餘人。
小小的汶上縣城,十縱連續攻擊六天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