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第1/3 頁)
在考爾當上了參謀局長的時候,他對陸軍內部事務的影響是顯著的‐‐但他還不能影響關於軍事開支或軍隊裝備給養短缺的解決。考爾利用了他同尼赫魯的關係,把陸軍方面的意見和警告直接向尼赫魯提出,但在這個問題上,他並沒有比那些透過慣常的途徑反映問題的同僚們取得更大的進展。這些問題必須從政治上去考慮,尼赫魯對於涉及外交政策的問題,當然寧願依靠他自己的判斷行事。因此,在聽取了考爾的意見之後,根據考爾本人的記載,尼赫魯講到:考爾和其他的一些將軍們&ldo;並沒有充分理解形勢。……無論是中國還是巴基斯坦,除了製造緊張之外,都不可能挑起一場[同印度的]戰爭,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問題需要解決&rdo;。還是前進政策的一條基本前提‐‐就是認為中國人不會對它做出有力的反應。此外,直到一九六二年十月十日為止,考爾還強烈地支援與此有關的一個假想,就是認為在任何小規模的衝突中,印度陸軍都會擊敗中國部隊。
前進政策形成的時間,也就是說印度有一天要把巡邏隊和哨所推進到中國人所佔領地區這種設想變為實際行動的意圖的時間,可以追溯到一九六o年初。但直到一九六一年底,這個政策才真正付諸實行。從開始採納這個政策到開始企圖貫徹這個政策,時間拖了這麼長,這反映出陸軍方面不願意實施一項軍事上絕對辦不到的方針。
印度政府在一九五九年底時的政策,如尼赫魯在他同年九月的備忘錄中所提到的那樣,是維持邊境現狀,並審慎地避免任何&ldo;不只是大規模的、甚至是小規模的&rdo;挑釁。
[ 註:見第一章第二節 ]
這樣的政策也反映在當時陸軍總部發給各有關軍區司令部的指令中。十一月份,東部軍區接到指令,要讓全體官兵瞭解&ldo;我們必須避免同中國人進行實際的衝突,除非這種衝突的確是強加到我們頭上&rdo;,而且任何巡邏隊都不得進入距離麥克馬洪線二英里以內的地段‐‐唯有哨所恰好建立在這條線上的地區(如兼則馬尼)除外。一九六o年二月,西部軍區接到命令,要他們大體沿著穆爾古(urgo)、錯格斯察魯(tgstsa)、波布朗(phobrang)、楚舒勒、碟穆綽克一線建立據點,並阻止中國人進一步入侵。當時,印度方面認為中國在最西部的陣地是在克孜勒吉勒尕(qizil
jilga)、迪拉山口(dehra la)、薩木崇嶺(sazunglg)(地處加勒萬河畔)、空喀山口及庫爾納克堡(khurnak
fort)等地;因此,即使印度人建立了上述據點,雙方隔開還有二十至五十英里的距離(碟穆綽克除外,該地距中國主要公路的南端不到二十英里)。
但陸軍即便對這樣有限的和防禦性的任務,也感到力量不足。當時在拉達克只有查謨和克什米爾民兵團 [
註:這是一支在本地招募的輕裝備的部隊。這支部隊在一九六二年的戰爭中打得很出色,因而轉為正式部隊,並更名為拉達克偵察部隊(ladakh
suts)。 ]
的兩個營‐‐既沒有正規部隊,也沒有支援火力。當時沒有通向西部邊境地區的公路,該地區內部也沒有公路。從斯林那加(sragar)到列城之間的築路工程,在一九五四年就開始了,四年之後又停頓下來,等候關於該工程開支方面貪汙問題的調查結果。要到列城,只有一條騾子走的小道,或靠空運。列城和楚舒勒二地還有飛機跑道,而其他地方只能靠空投供應。當時根據西部軍區的估計,除了已在該地區的兩個民兵營以外,它還需要一個旅團(五個步兵營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