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第1/2 頁)
「鳴沙之戰敗了。」見她也不說話,韋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沒好氣地出聲提醒,「宗尚書向吐蕃求援,吐蕃人竟然送過來和親的國書,昭容看看,怎麼辦吧。」
婉兒仔細地把國書讀完,從容不迫地說:「請張仁亶將軍替換沙吒將軍,阻擊突厥騎兵。至於吐蕃,別無他法,和親吧。」
「和親?」主位上的李顯也坐不住了,瞪著婉兒聲音顫抖,「你說和親?」
「上官昭容。」韋後變得嚴肅的一張臉旁,鬢角下隱隱滴下一滴汗來,「大唐從未有過被逼和親的先例,太宗朝文成公主是大勝而和,彰顯大唐寬容之德,如今既已結成甥舅之國,哪裡有再次和親的道理?況且一受威逼就妥協讓步,你讓聖人的臉面往哪裡放?」
知道問題嚴重了,話裡就拉上「聖人的臉面」,方才越過聖人在朝堂上大吼大叫,毫不顧忌聖人臉面的卻不知是何人。婉兒覺得好笑,挽手站立,問:「不答應和親,難道殿下想要兩方開戰嗎?」
「不可以嗎?」韋後死瞪著她,反問一聲。
「不可以。」婉兒認真地否決,「臣剛從戶部回來,倉庫裡儲存的錢糧為賑河北山東的災都不夠,更何況還虧空得厲害,呈與聖人的帳目和自留的帳目完全不一致,自留的帳目裡也還有許多沒有記錄的開支,前朝豐盈的倉庫現如今是空的,朝廷沒有錢糧供應大軍,這是一不可。此前為了各項開支,戶部截留了一部分發往邊關的軍費,朔方軍在崗計程車兵拿不到足額的餉金,只能自逐其力,於是重屯田而輕軍備,沒有訓練計程車兵與農民無二,突厥大軍一至便即刻潰敗,張仁亶將軍有治軍的名望,只可坐鎮一方,若是兩面開戰,無兵無將,這是二不可。唐蕃雖為舅甥之國,然關係自來反反覆覆,如殿下所言,五年前還在相互作戰,邊境摩擦更是不在少數,吐蕃人本不可以置信,奈何已經有人貿然修書向其求助,那就是使吐蕃人明白了大唐正處於危難之中,藉此機會敲詐一番,確也是他們的作風。會州和原州在三國交界之處,即便吐蕃不插手進來,穩住吐蕃人也是要擺在議程上的大事。吐蕃既已修國書示好,難保沒有屯兵施壓,鳴沙之戰已損六萬大軍,強敵在前尚未消除,又要如何騰出手去對付吐蕃人?若使兩國虎視眈眈,原州到京師可就只有一千三百里,揚鞭即至城下,陛下難道想在長安守堅城嗎?這是三不可。京師亢旱,郊畿的疫病不知底細,河北的災荒尚未平息,山東又報了牛疫,所謂『民人以食為天』,災荒漫漫不見息時,國朝若傾巢為戰,倉庫空空便沒有底氣,沒有底氣就會引發多方猜疑,萬一民生不調,陛下難道想看到百姓揭竿而起嗎?這是四不可。」
這「四不可」一出,群臣譁然,李顯愣愣地跌坐下去,大有亡國之感,韋後也不說話了,李顯直愣愣地盯著婉兒,再次確認:「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臣薦張將軍回去掌軍,雖是一樣的缺糧缺餉,沒有必勝的信心,但畢竟張將軍有威望,可以穩定軍心,甚至如當年的平陽郡公一樣嚇退突厥,只要堅守兩座州城,運糧布兵是中樞宰相的事,朝廷尚能有轉圜之機。可是沙吒將軍急於立功,竟然主動出戰,損兵折將又陷落二城,其實是在前線自己丟掉了兩座堡壘,又被吐蕃人探知了訊息,插手進來,短短几日,境況已經完全不同了。」婉兒抬頭望著階上失魂落魄的李顯,仰面視君本就是僭越,她的眼裡甚至還帶著些可憐,「現在不是思考身後罵名的時候,陛下如果不早作決斷,大唐只怕是要亡在陛下的手上了。」
李顯雖然不理事,但這樣的威脅對他來說還是管用的,無論是為公還是為私,誰也不願意做那樣一個亡國之君。群臣都翹首期盼皇帝當場作一個決斷,儘管心裡都不願意,但也都明白,如今的大唐沒有第二個選擇。
意料之中的,李顯顫抖著聲音,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