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走訪調查 鎖定嫌疑(第1/2 頁)
經過幾天的努力,他們終於在一箇舊報紙的檔案中找到了一篇關於殷智傑的報道。
報道中提到,殷智傑是一名學者,專門研究東亞文化和歷史。
但是,在幾年前,他突然消失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這個發現讓博華意識到,殷智傑可能只是一個筆名,而他的真實身份還隱藏在一個更加複雜的背景下。
於是,博華決定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來追蹤這個人。
調查小組利用黨務處的情報網路,查詢了可能是作者人選的背景資料。
所有與這篇文章發表有關的編輯、校對員和任何接觸過這篇文章的工作人員均接受了詳細的訪談。
調查小組來拜訪一位姓李的語言學教授。
杜文鍵禮貌的請教:“李教授,您好。我們想請您幫忙分析一下這篇文章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以確定是否與其他作者的公開作品在風格上有一致性。”
李教授和善地說:“當然可以!我很樂意提供幫助。請將文章給我,我會盡快進行對比分析。”
半天后……
李教授面帶微笑,溫和地說道:“我已經完成了對這篇文章的深入分析。可以肯定的是,這篇文章在語言運用和表達手法上,確實與其他作品有著顯著的相似之處。”
覃軒嘉的眼中流露出驚喜,急切地問道:“真的嗎?那太棒了!您能具體指出這些相似性是什麼嗎?”
李教授緩緩地點了點頭,繼續說道:“當然可以。這篇文章所採用的詞彙和句型,與其他作者的作品有著驚人的相似度。它們都偏好使用某些特定的術語、短語,以及相似的句式結構。”
“可能是為了順利稽核過稿,他們在一些敏感用詞上使用了相同的別字或代稱。更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語調和語氣也與那些作品如出一轍,都流露出一種學術性的嚴謹和客觀性的冷靜。”
杜文鍵眉頭緊鎖,追問:“這真是個重要的發現!那麼,您是否認為這些相似點足以斷定這篇文章出自某位特定作者之手呢?”
李教授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他認真地說:“雖然這些相似性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線索,但我們不能就此下定論,斷言文章的作者身份。”
“畢竟,語言和表達方式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學術背景、研究領域,乃至個人的寫作風格等。”
“很多時候,作者為了順應市場的風向,甚至會刻意模仿某位知名作家的寫作風格,使得文章看起來千篇一律,迷惑讀者的判斷。”
“因此,我們還需要結合其他線索和證據,才能更準確地確認作者的身份。”
覃軒嘉誠懇道:“非常感謝您的分析和建議!我們將根據您的分析結果繼續追蹤其他可能的線索,以找到真正的作者。如果有任何新的進展,我們會及時與您聯絡。”
李教授樂呵呵的回應:“不客氣!如果有任何需要我幫助的地方,請隨時告訴我。”
告別了李教授,覃軒嘉和杜文鍵還調查了這些作者人選過去是否與日本有聯絡。
在另一邊。
蘇玉慧身著一件寬大的淺色碎花長裙,既顯豐盈又不失曼妙,曲線宛如山川般流暢,盡顯東方的柔美與溫婉。
她的眼中透露著智慧的光芒,她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優雅與自信:
“我剛剛對原始手稿所用的紙張和墨水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果然,這些材料與一部分作者使用的紙張墨水一致。”
尹麗秀激動地說:“真的嗎?那太好了!這大幅度縮小了我們的調查範圍。”
透過種種舉措,調查人員逐步縮小了可能的作者名單。
調查員們決定對筆跡進行分析。
他們小心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