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顯微鏡下的細胞(第1/2 頁)
最後兩節課是生物課。
裴姝他們學校高一的排課比較滿,晚上也安排了課程教學,經常是兩節課連排的,今天就是歷史課和生物課佔據了整個晚上的時間。
這樣安排主要是為了儘快把課程講完,後面的時間就是複習。當然,任課老師也不會兩節課一直都在講課。
所以一般都是老師講一段時間,剩下的時間就讓學生自己消化、做習題或者預習後面的內容等,主要看任課老師自己的教學安排。
何老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講了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今天接著學習後面的內容。我們初中的時候應該都觀察過細胞了,知道細胞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構成有很大不同”
看著何老師展示的細胞模式圖,觀看直播的人覺得十分陌生,這和之前看到的紅細胞、細菌的圖不太一樣。
戰國時期,扁鵲秦越人:如果可以細緻到這種地步檢視人體的各個部位,說不定人在生病的時候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具體是哪裡出現問題了,這種技術對於排查病變部位確實不錯,可以彌補肉眼看不到的這個缺陷。
秦朝,秦始皇:這樣看的話,這些細胞可以單獨看作一個小國家了。細胞膜相當於和外面隔開的城牆,細胞核、細胞質這些應該是能讓細胞“活著”的機構部門,像人的社會一樣,分工協作。
唐朝,李世民:之前的細胞圖應該是寫實派的,是細胞真實的樣子,現在這些圖大概算是寫意畫法吧,看起來就不像物品的真實面貌,估計是為了便於記憶。
明朝,李時珍:植物體無限放大後看原來是這個樣子的,植物細胞的這個葉綠體竟是它特有的結構,動物那個圖就沒有葉綠體,這是因為植物普遍是綠色的原因嗎?
南宋,宋慈:動物細胞相對於植物細胞來說,結構要更簡單一些,人體的細胞大概也是這個樣子的了。
何老師:“我們能得到這樣清晰的細胞模式圖,主要依賴於顯微鏡。在高中階段,使用高倍鏡觀察細胞是我們需要掌握的手段。為了證明細胞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我們需要學會使用高倍鏡,觀察更多材料。”
戰國時期,莊子:這屬於是先有了猜想和結論,然後去一步步論證猜想的正確性了。
明朝,宋應星:高倍顯微鏡?又學到一個新詞,這應該是可以看得很清楚才會稱呼它為高倍。
因為暫時無法自己操作,何老師給大家觀看了一個小影片,是關於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細胞的。
影片先是詳細介紹了材料用具:顯微鏡、水綿、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鑷子等。
東漢,華佗:這和給病人動刀子還是有點類似的,就是物件小了很多。
唐朝,孫思邈:這個酵母菌培養液是不是可以用釀酒的曲代替?這個亞甲基藍溶液具體就不知道是什麼了。
明朝,宋應星:用透明的玻片是為了方便觀察嗎?有的物品還是可以找到類似的,主要還是這個顯微鏡比較難弄。
在大家發散思維猜測每個物品的時候,影片介紹了顯微鏡的原理,還展示了原理示意圖。
【光學顯微鏡利用光學原理將微小物象進行高倍放大,以便肉眼觀察,被觀察的物體經過】
戰國時期,墨子:原來是這樣的,要經歷物鏡和目鏡兩次放大,兩次倒立影象後又正回來了。嗯~我好像理解了,就是這個鏡面不太好處理。
東漢,張衡:之前的課上講得不是太清楚,這個圖畫得比較清晰,這明顯要用到物理的知識。看來後世雖然分了課程,但是這些課程還是都有聯絡的。
看著這個講解,酷愛發明的人眼睛緊緊盯著直播屏,努力理解影片裡說的每一個字,深怕漏了一點資訊。
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