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馬耳山風雲(第1/5 頁)
一、初入馬耳山
1933 年,四川廣元的局勢猶如這悶熱潮溼的天氣,壓抑且充滿變數。那天空總是陰沉沉的,彷彿一塊巨大的灰色幕布,隨時都可能傾盆大雨。空氣中瀰漫著沉悶的氣息,讓人感到呼吸困難。張小剛,一個剛滿二十歲,身形矯健、眼神透著堅毅的青年,揹著簡單的行囊,踏入了馬耳山的地界。
張小剛出生在廣元的一個寧靜小鎮,家中世代以耕種為生。他家的那幾畝薄田,是全家的生計所在。小時候,他常常跟著父母在田間勞作,陽光灑在金黃色的麥田上,那是他記憶中最溫暖的畫面。麥浪在微風中輕輕翻滾,發出沙沙的聲響,父母辛勤勞作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
然而,這幾年軍閥混戰,苛捐雜稅繁重,百姓們的生活苦不堪言。原本寧靜的小鎮也被戰火和紛爭所擾,人們的臉上失去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憂愁和恐懼。街頭巷尾不再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的唉聲嘆氣和對未來的迷茫。
張小剛的父母為了維持家庭的生計,日夜操勞,身體逐漸被壓垮。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他的父親因勞累過度,病倒在床。家裡沒有錢請大夫,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父親的病情日益加重。張小剛四處借錢,卻處處碰壁,親戚們都緊閉家門,對他的哀求充耳不聞。不久,父親便在病痛的折磨中離開了人世。
母親獨自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她那原本挺直的脊樑被生活的重壓漸漸壓彎。她每天早出晚歸,辛苦勞作,但生活的苦難並沒有放過這個堅強的女人。在貧病交加中,母親也與世長辭,只留下張小剛孤苦伶仃。
在失去父母的日子裡,張小剛嚐盡了人間的冷暖。親戚們對他避而遠之,生怕他會給自家帶來麻煩。無奈之下,他只能靠給地主家打短工勉強度日。然而,地主的剝削和欺壓讓他感到絕望。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幹活,直到夜幕降臨才能休息,卻只能得到微薄的報酬,甚至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
就在他感到走投無路的時候,聽聞馬耳山上有一群劫富濟貧的好漢,日子雖然過得驚險,但能讓窮苦百姓有口飯吃。這個訊息彷彿是黑暗中的一絲曙光,讓張小剛看到了希望。於是,他毅然決定上山,尋找新的生活。
馬耳山,因其兩座山峰形似馬耳而得名。山巒連綿起伏,樹木鬱鬱蔥蔥,那茂密的森林彷彿是大自然賦予的綠色屏障。山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一個天然的庇護所。張小剛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前行,腳下的石頭和泥土被他的腳步攪動,發出細微的聲響。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遭遇什麼不測。山路兩旁的樹枝不時地劃過他的臉頰和手臂,留下一道道細微的傷痕,汗水浸過,火辣辣地疼。
忽然,前方傳來一聲斷喝:“站住!幹什麼的?”這聲音猶如驚雷,打破了山林的寧靜。張小剛抬頭望去,只見幾個手持大刀的漢子從樹林中竄出,攔住了他的去路。他們的臉上帶著警惕和兇狠的神情,那鋒利的刀刃在透過樹葉的陽光下閃爍著寒光,讓人不寒而慄。
張小剛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他的心跳加速,但他知道此時不能慌亂。他鎮定地說道:“幾位大哥,我叫張小剛,家中父母雙亡,走投無路,聽聞山上有好漢收留窮苦人,特來投奔。”他的聲音雖然有些顫抖,但眼神中卻透露出堅定和渴望。
為首的漢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只見張小剛身材消瘦,但目光堅定,揹著一個破舊的行囊,看起來確實是一副落魄的模樣。漢子說道:“哼,這年頭,什麼人都想上山。跟我們走,見了當家的,若是他肯收留你,那算你運氣好。”說完,便轉身朝著山林深處走去。
張小剛跟著這幾個漢子,在山林中穿梭了許久。他們走過狹窄的小道,小道兩旁的荊棘叢生,不時勾住他們的衣角。跨過湍急的溪流,冰冷的溪水濺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