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徵鴻初起勢,新蟬第一聲(第1/3 頁)
嘉佑二年(1057)四月初七,蘇軾四十八歲的母親程氏在家鄉眉山縣過世了。
當蘇軾父子三人在京師接到訃告,來不及準備,就立馬起身。
一路的鞍馬勞頓,暫且不表。
單說返蜀後,已顯沉穩老練的老父蘇老泉還是沒忘給恩師兼上級的歐陽修、吳中復各修書一封,陳告未及告別、倉皇返蜀之因。
當年十月,蘇軾的二伯父蘇渙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市)知州任上的任期已滿。冬月二十二,程母被安葬於眉山縣武陽安鎮鄉可龍里老翁泉側自營墓地。
過了些時,終於接到了歐陽修給遠在眉山的蘇洵回的書信,信中提及了蘇軾兄弟的聰明與懂事——當然,兩兄弟也隨父親一併給歐陽老先生去過了信。
賦閒在家的蘇老泉,有一天竟突然接到了老朋友史經臣去世的噩耗。
前文提到過,史經臣字彥輔,是蘇洵的好友,也是蘇洵的生命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人,兩個人經歷頗為相似,二人一同趕過考,也同樣地屢次落選,因此可以說是一對人生及仕途中惺惺相惜的難兄難弟。
因此,老友的後事,蘇老泉操持得可謂是盡心盡力。
首先是為其治喪、立後,再命長子蘇軾前往祭奠,然後是為其收拾遺稿——這可能是對文人身後的最大的慰藉。最後還作文稱頌了老史的有才氣啦,篤於節義啦等賢德。
嘉佑三年,戊戌年。
眉山。
二十三歲的蘇軾,儼然一隻展翅欲飛、大翮欲扶風的雄鷹。
官雖不大卻被稱為是宋詩“開山祖師”的梅堯臣,竟寄給蘇洵自己的《題老人泉詩》,先是暢敘了二人的深厚友誼,然後還隨信盛讚了蘇軾兄弟,勉勵蘇洵出仕報國。
十月,父蘇洵收到了雷簡夫的書信,透露給蘇洵一個小道訊息——朝廷將要召試學士院。十一月初五,朝廷的召命果然下達,天子要召試紫薇閣。
而年已五十的蘇老泉卻故意稱病不去赴試,而是在當年的臘月初一,給仁宗皇帝上了萬言書!蘇洵以一名布衣的身份先是向仁宗皇帝解釋了自己不去赴試的原因,然後是像中國古時候大多數讀書人一樣,意氣風發地向聖上提出了諸如改革吏治、恢復武舉等皇皇然之十條治國方略。
上書後心有餘悸的蘇洵,為了平息自己忐忑的內心,不得不致書雷簡夫與梅堯臣,說明了自己不去赴試的原因。對於這種先斬後奏、視死如歸的舉動,蘇老泉的解釋是:前段時間歐陽文叔曾把自己寫的《權書》等策論文章進獻給了朝廷,但朝廷卻認為其中觀點不可信而不予採納,那麼這次紫薇閣的考試我去參加還有何意義呢?——正好前幾日本人剛好身有微恙,就稱病不去赴試了!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蘇洵作為一名封建知識分子,雖然有點迂腐之態,但從另一方面也確實展示了知識分子該有的那種錚錚的風骨。
最主要的是,這種言傳身教的舉動潛移默化地教會了蘇軾兄弟今後的行事以及今後從政的風格。
嘉佑四年(1059),己亥年。
三月。
二十四歲的蘇軾守制期滿,正式離開家鄉眉山,前往成都。在成都期間,蘇軾與自己的宗兄寶月大師過往甚密。
寶月大師,法號釋惟簡,字宗古,俗姓蘇。此人九歲出家,十九得度,二十九賜紫,三十六賜號,可謂是僧途一片光明。寶月後來曾出任成都大慈寺六世住持,領袖四川眾僧,有廣傳佛法之功。 紹聖二年(1095),寶月大師圓寂,葬於錦城(成都)之東塔子山,蘇軾還為其作了《寶月塔銘》。
寶月大師慷慨地贈給了蘇軾兩個藥方,蘇軾以書札呈給了父親。在成都時,蘇軾又向宗兄惟簡借了折枝兩軸,浮漚畫一軸。
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