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人就應該生在大宋朝(第1/4 頁)
據說,省試時梅聖俞作為考官,得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考卷,初覺像取材於《孟子》,但仔細又看,裡面卻有個典故引用皋陶說:殺之三(殺的理由有三個)。堯說:宥之三(寬宥的理由有三個)。
老梅事後翻閱了大量的典籍,也沒有在任何書上找到這一典故。
等到放榜,老梅放下自己高貴的身段,用“不恥下問”的高姿態向蘇軾請教道,“敢問閣下,這一典故取自何處呢?”
蘇軾徐徐地說道:此乃晚輩想當然的東西,因為我覺得以上古堯帝的品行,一定會這樣說的。我個人認為,只要能夠說明問題,所謂的典故何必都要追究其出處呢?
這些話,使得自詡見多識廣的梅聖俞大為驚駭。
更為傳奇的說法還有:歐陽修作為省試知舉,蘇軾考了個第二,當蘇軾前往歐陽修處道謝時,歐陽永叔問,“皋陶說:殺之三。堯說:宥之三。”此說見於何典籍呀?
蘇軾只得說,此說見於《三國志·孔融傳注》。
而當歐陽修事後去翻閱此書時,仍未找到。
他日,歐陽修又見到蘇軾時,蘇軾只得說,三國時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孺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而皋陶與堯之事,我覺得也可以這樣理解吧?
歐陽修歸家後,大驚失色,說:蘇子瞻真可謂善讀書、善用書,將來他的文章必將獨步天下啊!
後面這個段子雖然出自《誠齋詩話》(南宋楊萬里撰),但耕文軒主人覺得多少會有點水分,不過為了說明蘇軾的少年聰穎,還是錄了出來。
仁宗嘉佑二年(1057),歐陽修主持禮部考試,蘇軾得了第二,後又以《春秋》對義,蘇軾得了第一。
“對義”是舊時科舉考試科目之一。是從儒家經籍中摘句為題,考生根據經義解題作文的一種考試形式。
三月初五,宋仁宗御臨崇政殿,親試禮部奏名的進士。殿試的考場在崇政殿的兩廡。考場中整齊擺著一排排不足二尺高的小桌,桌後是方凳。
在北宋前期,考桌是唐制的几席,考生要屈膝就席,俯首據案,很不舒服。
當時,所謂符合人體工程力學的考桌恐怕沒有引入,其實,宋人雖已習慣了坐椅子,但是直到南宋,才棄用几席,採用桌椅。
在那些符合偽人體工程力學的小桌上,均貼著考生的姓名,擺著御賜的筆墨紙硯,這些辦公文具都是上好的貢品。考生考完後,是可以“順”走的,算是官家的賞賜,也作為各自人生的一段紀念。
此外,還有一把用以改錯字的小刀。因為試卷是特製的宣紙白摺,比一般宣紙厚得多,如果寫錯了字,可以用小刀颳去再寫,否則是為“髒卷”,是要降等的。
殿試的考試時間是一整個白天,扣除午飯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考試期間為官家賜宴,菜品非常地道,完全是御廚的手藝,你懂的!但切不可貪一時口福吃得太飽,因為不準、也沒時間遛彎,吃得太飽坐不下來;即使坐下來,也容易腦缺血,沒法答卷!——這是考驗士子們“舍與得”的大智慧呀!
此次殿試考題共有三道,一詩一賦一策論,分別以《鸞刀詩》、《民監賦》和《重巽申命論》為題。
無論是詩、賦還是策論,殿試文章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要歌功頌德的!還要看你是否傾向於時下當權者的政見,這是“立場路線、政治站位”問題,——組織路線非常重要!
先說詩:
《鸞刀詩》題出自《禮記》和《詩經》。
鸞刀是一種古代名刀。《禮記》:“割刀之用,鸞刀之貴,反本修古,不忘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