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2 頁)
在場家的公子都以被眼前兩位青年擠壓,讓他們做評判無牽連,無偏頗嫌疑。且鑑別這種事大致上,以多服少便是真理。
無心居士乃文學大家,此番若能還他一個公道,是件有意義的事。
隆正帝迫切想知答案,不用禮官主持,親自開口:&ldo;你們先想好論點,這幅畫是真是假。&rdo;
片刻,顧瀟然並不懷疑先前朝奉的甄別,且他亦心有丘壑:&ldo;回皇上,在下認為此畫是仿製品。&rdo;
隆正帝嗯了聲,包括在場文武群臣,對這中肯的答案也在意料之內。
而另一參試者裴言昭,發出格格不入的聲音:&ldo;臣以為,此畫是無心居士的真跡。&rdo;
第34章
有分歧點自更有看頭,隆正帝澹然一笑:&ldo;瀟然,你先陳述。&rdo;
顧瀟然恭謹點頭,語微頓,似為難,面露窘然:&ldo;實則下官上任禮部侍郎後,就曾對這幅&l;青塞隴村圖&r;研究過,且發表了詳細的鑒辭,只怕如今再說來,各位聽著也不覺新鮮了。&rdo;
隆正帝不以為然:&ldo;這一關只為探究畫作真假,老舊作新談,只要能服人,又有何妨。你儘管道來。&rdo;
顧瀟然稱是,徘徊桌案繞步,朗聲將從前歸結的鑒辭簡明扼要道出幾點:&ldo;都知無心居士對作畫用具要求極高,他的傳世作品,多以玉版宣紙為載,細緻如玉,不洇墨跡。此畫用的是羅紋紙,紙張如絲綢細膩,雖也不差,不符無心居士一貫風格外,續接到我說的第二點。&rdo;
&ldo;這幅畫的創景貌似是青海,時間是徽宗二十七年。這兩者是相悖的,徽宗二十七年,中原與北狄勢如水火,國產的羅紋紙並不通往北狄佔據的青海。&rdo;
&ldo;如果是無心居士自己帶去的,在座都知,無心居士那時是二品御史,他屢屢上書,莫讓中原同傖荒乞和,徽宗不聽,向北狄割地納貢。徐御史悲痛欲絕,致仕回鄉。
&ldo;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無心居士的家鄉在蘇州,又怎會跑去青海。&rdo;
&ldo;此畫與無心居士往日的意境亦有所出入。無心居士喜託物言志,最喜深沉的山水畫,尤愛松、竹,通常以小景點綴大景,目標明顯。&rdo;
&ldo;而此畫是一幅群像圖,描繪一無名村落的生活的圖景,重點不突,與無心居士往日的風格大相逕庭。&rdo;
……
如顧瀟然方才所說,他已將這些說辭整理成一套更細的鑒辭,對無心居士這位大師有好奇的,早已將有名的鑑別言論翻看過。是以在場人大多靜靜聆聽,無多少蘧然之色。
待顧瀟然述完,隆正帝嗯了一聲:&ldo;珠玉在前,裴指揮想扳倒可不容易,輪到裴指揮說了。&rdo;
裴言昭俯首行禮:&ldo;是,臣班門弄斧了。&rdo;
裴言昭褰袖指畫卷的左下角,侃侃談起:&ldo;從題跋上看,此畫的下款為&l;建寧二十七年孟冬二十一日青作&r;,乍一看無心居士不會跑去敵區自投羅網,但再結合上款&l;贈託爾達安答雅賞&r;,且不論這是不是仿製者相悖而行故布疑陣,經我查證當時駐守青海瑪沁城的校尉的確有叫託爾達的。&rdo;
&ldo;從這幅畫的景象來看,託爾達並不似其它北狄將領,對漢民有包容之心,無心居士與他結交還贈話,並無不可能。&rdo;
列座中有個大臣問:&ldo;贈畫的矛盾是有理了,可無心居士為什麼跑到青海去。&rdo;
裴言昭眉心微凝:&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