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名稱爭議背後的深意與隱憂(第1/2 頁)
在《楚明皇》的創作過程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剛在努力平衡歐洲中心論與真實歷史敘述的矛盾後,又一個關於作品名稱的難題擺在了創作團隊面前。
會議室裡,大家圍坐在一起,表情嚴肅。有人提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楚明皇這三個字,羅越原本有著深刻的概述。‘楚’被賦予鮮明、清晰之意,象徵著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明皇’代表著神武不殺、像日月高懸般將公正與光明播撒世間的王者形象。但現在投資人提出了一種讓人擔憂的說法。”
說話的人頓了頓,接著說道:“投資人認為‘楚’有鮮明、清晰之意,於是將清朝和特殊時期的澳門稱為‘楚朝’,理解為‘一國兩府’的關係。這聽起來就很奇怪,而且怎麼看都像是在影射東南的小島,這背後的意圖實在令人不安。”
導演皺著眉頭,神情凝重:“這種說法是完全違背歷史事實和一箇中國原則的。我們的作品是要傳播正面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絕不能被用來傳遞分裂的思想。”
歷史顧問也附和道:“從歷史的角度看,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將兩者進行這種別有用心的組合和解讀是對歷史的歪曲。”
編劇則有些無奈地說:“可我們又得考慮投資人的意見,這該怎麼處理呢?如果按照他們的說法來創作,那這部劇必然會遭到唾棄。”
在一陣沉默之後,導演堅定地說:“我們必須堅守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首先,我們要重新深入解釋‘楚明皇’這個名字的含義,從正面且符合歷史事實的角度去闡述,讓投資人理解我們的初衷。”
於是,創作團隊開始重新構思關於“楚明皇”名稱解釋的情節。
他們決定從中國古代文化根源入手,構建一個古代學者講學的場景。在一個寧靜的書院裡,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正在給一群年輕學子講解“楚”字的含義。
老學者手持書卷,緩緩說道:“‘楚’字,在古老的華夏文化中,確實有鮮明、清晰之意。但這鮮明、清晰並非是用來分裂之意,而是代表著一種道德和精神上的純粹。在先秦時期,楚國文化燦爛,楚國的先人們有著獨特的精神風貌。他們在藝術、文學、哲學等方面都有著卓越的貢獻。”
畫面切換到楚國的一些著名場景,展示屈原行吟江畔的畫面。屈原的愛國情懷、高潔品質正是楚國文化中鮮明、清晰精神的體現。他對正義的執著追求,對國家的忠誠不二,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楚國的天空。
“這種‘楚’的精神,傳承至今,是整個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瑰寶。它激勵著中華兒女在面對艱難險阻時,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保持內心的純粹。”老學者的聲音在書院裡迴盪。
接著,話題轉到“明皇”。老學者帶著學子們來到一幅描繪古代盛世的畫卷前,畫卷上展現著一位英明君主治理下的繁榮景象。
“‘明皇’,這是對理想中王者的一種稱呼。‘明’代表著智慧、公正和開明。一個英明的君主,他能洞悉世間永珍,以公正之心治理國家。他的決策如同日月之光,照亮國家的每一個角落,讓百姓在公平、正義的環境下安居樂業。‘皇’並非僅僅是一種權力的象徵,更是一種責任的擔當。這樣的王者,是百姓的福祉所繫,他的存在如同日月高懸,給國家帶來光明與希望。”
隨著老學者的講解,畫面不斷切換,展現出古代中國各個盛世時期的景象,如貞觀之治時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與民休息的場景,以及開元盛世時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勵精圖治的畫面。
在這個過程中,創作團隊也巧妙地融入了對清朝的正確解讀。他們展示了清朝在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方面的貢獻,如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等。同時也提及澳門,展現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