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2 頁)
楚靈王是一位立志興霸奪取天下的雄心勃勃的君主。《左傳&iddot;昭公十三年》說:
初,靈王卜曰:&ldo;餘尚得天下!&rdo;不吉。投龜,詬天而呼曰:&ldo;是區區者而不餘畀,餘必自取之。&rdo;
即位初任罷為令尹、啟疆為太宰,國內初安後,即選擇鄭為突破口,迅速北上爭霸。公元前539年(楚靈王二年),楚靈王責鄭來楚朝新君,鄭進退兩難,遣罕虎至晉,朝或不朝,請晉定奪。晉執政韓宣子使叔向回答說:
君若辱有寡君,在楚何害?修宋盟也。君苟思盟,寡君乃知免於戾矣。君若不有寡君,雖朝夕辱於敝邑,寡君猜焉。君實有心,何辱命焉。君其往也!苟有寡君,在楚猶在晉也。(《左傳&iddot;昭公三年》。)
晉無可奈何,以宋蒙門之盟為重,允其朝楚。公元前538年(楚靈王三年)春,楚靈王遣伍舉赴晉,&ldo;願假寵以請於諸侯&rdo;(《左傳&iddot;昭公四年》),想會諸侯為盟主,徵晉同意,晉平公很難堪,想不同意。司馬侯說:&ldo;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rdo;(《左傳&iddot;昭公四年》。)晉國又一次無可奈何地允其會諸侯,只是表示&ldo;有社稷之事&rdo;(同上),不得自往。晉對楚之如此忍讓妥協,其原因正如鄭子產所分析的那樣:&ldo;晉君少安,不在諸侯。其大夫多求,莫匡其名。&rdo;(同上。)夏,楚靈王會蔡、陳、鄭、許、徐、滕、胡、沈、小邾等國國君,以及宋世子佐、淮夷於申。魯、衛、曹、邾等國未來與會。申之會,是楚靈王圖謀復霸的一次嘗試,按伍舉的意見,楚靈王對諸侯應以禮相待,便於籠絡各國。但楚靈王急功近利,想乘申之會的聲勢,舉兵攻打東吳。會中,以徐國國君為吳女所生,對楚有二心,予以拘留。秋七月,楚靈王統領各國軍隊伐吳,先攻圍朱方(吳地,今江蘇鎮江北),攻克後,執殺齊慶封(公元前548年,齊崔抒殺齊莊公,自為右相,以慶封為左相。公元前545年,慶封被逐,奔吳,吳封其居地朱方),滅其族。楚靈王還軍時,又滅賴(今湖北宜城南)。命人在賴築城,打算遷許於此。楚靈王復霸心願初步實現,所謂&ldo;召諸侯而來,戰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左傳&iddot;昭公四年》。)正當楚靈王東向取得進展時,吳國也不示弱,即於同年冬,舉兵伐楚,攻入棘(今河南永城南)、櫟、麻(今安徽碭山東北)。楚沈尹射奔赴夏[氵內],[艹/鹹]尹宜咎、啟疆分別在鍾離、巢、州來(今安徽鳳臺)等城築城,以加強戍守。
楚靈王為了改變被動局面,於其後兩年內,又兩度大規模地對吳用兵,結果還是無功而罷。
第一次,公元前537年(楚靈王四年),楚靈王會蔡、陳、許、頓、沈、徐、越等國軍隊伐吳,聞吳軍出動,楚啟疆率軍尾隨,企圖見機襲擊,卻不防吳軍反撲,敗楚軍於鵲岸(今安徽無為西南江岸)。楚靈王急忙乘[馬日](傳車)趕到羅[氵內](今河南羅山)。吳王夷末為緩和吳、楚緊張氣氛,並探聽楚軍虛實,派其弟蹶由前來犒師。楚靈王率軍自羅[氵內]東渡,進抵汝清(今江、淮間),見吳早有防備,只在坻箕山(今安徽巢縣南)檢閱軍隊,向吳軍示威而已,並未進攻。這次大規模行動就這樣因吳有備,不敢深入作戰,無功而還。為了不得罪吳國,被拘執的蹶由也釋放回國了。楚靈王害怕吳國來犯,派沈尹射、啟疆分別在巢、雩婁(今安徽金寨東北)駐軍待命,以防不測(《左傳&iddot;昭公五年》。)。
第二次,公元前536年(楚靈王五年),楚、吳衝突,由徐國(今江蘇泗洪東南)引起。這年秋,徐太子儀楚(此從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杜注,以儀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