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2 頁)
鄭國君臣聞訊,即向楚告急。楚共王決定出兵救鄭。以司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統領三軍,並會同蠻軍,疾速進軍,以救鄭。
五月,晉軍渡河,聞楚軍將至,範文子欲返,欒武子主戰。六月,晉、楚兩國軍隊遇於鄢陵。晉臣大都主戰,唯範文子仍不欲戰,主要是晉國內部矛盾已日益尖銳,故寧可&ldo;釋楚&rdo;而緩解&ldo;內憂&rdo;(楊伯峻《春秋左傳注》:&ldo;晉國大臣大多數主戰,唯士燮始終主退。
士燮見厲公驕侈,群臣不和,如戰而勝楚,內憂益滋,故欲釋楚以緩和國內矛盾,非懼戰敗也。&rdo;)。但兩軍已相遇,一解即發,範文子已無法控制局勢。
甲午日晨,楚軍逼近晉軍營壘布陣,晉軍吏驚恐。欒書說:&ldo;楚師輕佻,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rdo;[谷阝]至說:&ldo;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其二卿(指子反、子重)相惡,王卒以舊,鄭陳而不整,蠻軍而不陳,陳不違晦,各顧其後,莫有鬥心;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rdo;(《左傳&iddot;成公十六年》。)晉厲公採納[谷阝]至意見,統軍迎戰。兩軍對陣,楚共王登上巢車(樓車),望晉軍,並讓大宰伯州犁(伯州犁,晉伯宗之子。伯宗在晉被害後,伯州犁逃來楚國,時任大宰。)進行&ldo;戰禱&rdo;。晉厲公則讓苗賁皇(苗賁皇,楚鬥椒之子。鬥椒在若敖氏叛亂中被楚莊王所殺,苗賁皇畏罪逃到晉國,晉賜以苗色。)立其側。苗賁皇對晉厲公說:&ldo;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之。&rdo;(《左傳&iddot;成公十六年》。)晉厲公採納這一建議,先攻楚之左、右軍,後攻中軍。晉將呂[釒奇]射中楚共王目,楚共王召來養由基,給他兩支箭,令其射呂[釒奇]。養由基一箭射中了呂釒奇]的頸項,呂[釒奇]伏於弓套而死。攜另一支箭向楚共王復命。楚共王不顧中箭疼痛,仍堅持指揮作戰。戰鬥從晨至暮,楚軍略受挫,但雙方勝負未定。楚共王決定明天再戰。子反派軍吏視察傷員,補充步兵與車兵,修理盔甲武器,清理戰車馬匹,命令明日雞鳴時吃飯,整裝待命,投入戰鬥。晉苗賁皇也通告全軍作好準備,明日再戰,並故意放鬆對楚俘的看守,讓他們逃回楚營,報告晉軍備戰情況。楚共王聽到晉軍已有準備後,立即召見子反討論對策。子反當晚醉酒,不能應召入見。楚共王無奈,引軍夜遁。楚軍退至瑕(隨地)時,子反為子重所逼,畏罪自殺(同上。)鄢陵之戰雖然是晉、楚爭霸的繼續,但它畢竟是弭兵運動過程中的插曲,和過去激烈的爭霸戰爭迥然相異。戰之前,晉遣使至齊、魯、衛諸國&ldo;乞師&rdo;,但戰之日,齊軍始至,魯、衛之軍則剛從國內動身。臨戰時,晉軍內部是戰是和,意見不一。楚軍少挫,與晉勝負未分,楚共王就悄然退兵;而作為中軍主帥的司馬子反,竟臨陣醉酒,在戰爭史上實屬罕見。至於戰鬥中,晉將[谷阝]至見楚共王必下,&ldo;免冑而趨風&rdo;,脫下頭盔,快步趨前,向楚共王表示恭敬。[谷阝]至與另一晉將韓厥明明可以追獲鄭成公,卻故意放掉,更富有戲劇性。這些跡象表明,晉、楚一方面在打,另一方面則仍以和為重,雙方都留有餘地(《左傳&iddot;成公十六年》。)。
由於晉、楚在鄢陵之戰中持鄭重態度,故晉爭鄭服鄭問題並未解決。戰不久,晉即在沙隨(宋地)重會諸侯謀伐鄭,接著,晉、齊、宋、魯、邾等國軍隊伐鄭,繼而伐陳、蔡。鄭子罕出兵夜襲,宋、齊、衛三國軍隊被擊敗。次年,即公元前574年,鄭子駟主動出擊,攻晉之虛、滑 (今河南偃師),衛出兵援晉。夏,楚遣公子成、公子寅領兵戍鄭,助鄭抗晉。不久,晉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