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第1/2 頁)
溫庭筠的成功,引無數讀者竟折腰,也讓許多聰穎之士眼紅不已。對此,《花草蒙拾》總結出了寶貴的經驗:&ldo;溫、李齊名,然溫實不及李,李不作詞,而溫為《花間》鼻祖,豈亦同能不如獨勝之意耶。古人學書不勝,去而學畫;學畫不勝,去而學塑,其善於用長如此。&rdo;這本書告訴我們,溫庭筠的事跡說明,大家都擅長的技能你學會了也沒有太大用處,最有用的是學會大家所不擅長的技能,最關鍵的則是找到自己的長處,書法學不好就去學繪畫,繪畫沒有天份就去學雕塑,最終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
從溫庭筠的生平性格來看,寫詞確實是最適合他的職業。他具有音樂細胞,善鼓琴吹笛,&ldo;能逐弦吹之音&rdo;(《舊唐書》本傳),同時性格散漫,不修邊幅,對上司沒有敬畏之心,喜歡自由自在的香艷生活,經常出入楚官酒樓。歷來有&ldo;詩莊詞媚&rdo;的說法,正襟危坐,寫廟堂文字想必對溫庭筠也是一種折磨。雖然&ldo;詞為艷科&rdo;的傳統是溫庭筠確立起來的,但只有這種香艷的基調與色彩才真正發揮了他的特長。可惜,溫庭筠自己似乎沒有明白這一點,他一生都在仕途為奮鬥,一直希望透過自己的詩賦取得成功,結果碰得頭破血流。有才如此,困頓如斯,有唐一代,確乎不多見。
溫庭筠,或名廷雲,廷筠、庭雲,有多種說法,唯一肯定的是原名岐,字飛卿,幷州祁(今山西祁縣)人。他雖然出生在山西太原,幼時卻已隨家遷居江淮,時間久了,對江南的感情越來越濃厚,就儼然把它作為自己的故鄉,經常在詩中自稱為&ldo;江南客&rdo;,&ldo;卻笑江南客,梅落不歸家&rdo;(《敕敕歌塞北》),&ldo;羨君東去見殘梅,惟有王孫獨未歸&rdo;(《送盧處士遊吳越》)。這裡詩中所說的&ldo;歸家&rdo;,不是回山西老家,而是回江南新家。當然,溫庭筠也有記起自己是太原人的片刻,那往往是在講述家史的時候。在《開成五年秋書懷一百韻》中,他自豪地宣稱自己是大唐宰相溫彥博的後裔,還得意地炫耀溫家曾經在幷州、汾陽一帶有封地。但這點榮耀實在太遙遠了,它的光環早已褪去,連溫庭筠自己都經常忘記祖先這檔事。
或許是因為祖籍沒有帶給溫庭筠一丁點實際的好處,或許溫庭筠本身就是一個感性的人,喜新忘舊,後來他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結果又自稱為&ldo;杜陵遊客&rdo;,把杜陵當作了家鄉,在《商山早行》中說&ldo;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rdo;。這樣一個感性的詩人,沒有想到終有一天會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物件,也就沒有白居易那種自覺性,用詩歌來認真地記錄下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結果等到他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時,大家赫然發現詩人已經長到二十三歲了。至於他出生的時間,包括青少年的事跡,幾乎是一片空白。
《舊唐書》介紹說,溫庭筠相貌比較引人注目,當時有&ldo;溫鍾馗&rdo;的雅號,有人因此想像他可能是大耳,肉鼻,闊嘴。盛唐時期的那些才子,個個玉樹臨風,風流倜儻,望之如仙人。李商隱有詩云:&ldo;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rdo;讀者說這裡所寫的就是晚唐的衰颯。晚唐布滿陰霾,荷葉枯萎,連才子的相貌也今非昔比,想想真讓人嘆息。相貌不堪入目的才子,往往命運坎坷,溫庭筠也沒有例外。《北夢瑣言》說溫庭筠&ldo;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rdo;,所以時人稱為&ldo;溫八叉&rdo;。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象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更重要的是,溫庭筠的&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