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第1/2 頁)
(58)《明季北略》卷十六。
(59)丁耀亢:《出劫紀略》,《保全殘業示後人存紀》。
(60)順治二年《厲寧奏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
(61)順治二年《登萊巡撫陳錦題本》,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四九六頁。
(62)在山西大同地區,明朝代王的&ldo;宗姓約計四千餘,闖賊盤踞六日,屠戮將盡&rdo;。&ldo;宗之房屋盡為賊居,地土莊窩無一不為賊據。&rdo;大順軍西撤之後,清政府&ldo;查出賊遺故宗室空房共一千六十所,地一千三百七十餘頃,大小莊窩五十八處&rdo;。說明在大順政權控制的一兩個月間,當地大土地所有制受到摧毀性的打擊(引文見第一檔案館藏順治元年八月初六日《大同總兵姜瓖啟本》)。
(63)李天根:《爝火錄》。
(64)《國榷》卷一○○。
(65)《平寇志》卷一○;《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十八。
(66)《小腆紀年》卷四。楊士聰《甲申核真略》記:&ldo;中貴迎賊不獨(王)德化一人為然,凡監局掌印者皆出迎,皆照舊。由是各招集名下聽賊揀選,共留八百餘人,餘皆散去。&rdo;
(67)《國榷》卷一○一說,大順政權&ldo;改錦衣衛為龍衣衛,各營兵遞直午門,……&rdo;。孫承澤在《天府廣記》卷三四中,記大順軍佔領北京後,看守他的人是&ldo;偽錦衣尉梁甡&rdo;,原為&ldo;陝西諸生&rdo;。兩書所說的&ldo;龍衣衛&rdo;和&ldo;偽錦衣尉&rdo;大概是指李自成的警衛部隊,而不是明朝的錦衣衛。
(68)《再生記略》捲上。
(69)顧炎武:《明季實錄》;《平寇志》卷九。
(70)《平寇志》卷九;《甲申傳信錄》卷五。
(71)《明季實錄》;《甲申傳信錄》卷五。
(72)民國三十二年《米脂縣誌》卷九下,《藝文?詩詞》
(73)《再生記略》卷下。
(74)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卷三,《封域志》,《紀事》。又,順治元年七月清灤州同知趙鍾瑞奏本中自我表功說:&ldo;即前平西親王兵丁分居本城,盡皆安置得宜,兵民帖服。&rdo;(見第一檔案館所藏《順治朝奏本》第九號),也是指吳三桂降清以前的事。
(75)《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就用了&ldo;聞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兵起&rdo;的措辭。
(76)見康熙八年《山海關志》卷四,《官職志》。
(77)《清史列傳》卷七九,《唐通傳》;《平寇志》卷一○。
(78)匿名:《吳三桂紀略》,見《辛巳叢編》。行至永平府的時日是根據乾隆《永平府志》卷三,《封域志》,《紀事》。
(79)康熙八年《山海關志》卷五,《政事志?兵警》。又,《臨榆縣誌》所載當時人佘一元《述舊事詩》雲:&ldo;進抵無終地&rdo;,無終即玉田縣的古稱。
(80)吳偉業:《梅村家藏稿》卷三,《圓圓曲》。這類講法極多,充斥於史籍。
(81)張怡:《謏聞續筆》卷一。《甲申傳信錄》卷八也說:&ldo;聞其父為賊刑掠且甚。&rdo;楊士聰則說:&ldo;吳襄者,三桂父也,在京為都督,被獲將夾,復宥而宴之。吳知終不免,遣人貽書與子云。&rdo;
(82)佘一元:《述舊事詩》第二首,見光緒四年《臨榆縣誌》卷九,《輿地編》四,《紀事》。
(83)同上《述舊事詩》中